丹气外泄,药力流失。
第一次炼丹,玄远在合液这一步骤折戟沉沙。
心中倒是没有什么懊恼沮丧的心情,反思片刻,玄远很快了解了其中关节:火候冷却过快,同时,药性没有按照正确的比例来添加。
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却有些难以捉摸——药材分量与药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仅仅只是指药材的重量,而后者却是指药材所蕴含的药理精华。
而药材的每个部位所蕴含的药性各不一样,常见的的是集中在根部,但也有些是集中在果实部位,甚至有些是蕴含在花朵、叶子当中。
就好比苗林草,它的药性精华就是集中在草茎上,而非根部。
所以,如何按照丹方给予的比例把握对药性的调配,是初期炼丹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往往,这需要不少实践来积累经验。
想通缘由,玄远开始闭目眼神。
炼丹不仅考验法力的总量,而且对识海也有一定的要求——毕竟,稳定且持续地输出法力也是一个耗费心力的精细活。
六天后,深夜。
丹房内,玄远正在炼最后一炉敛神丹。
有着前面几炉丹药的经验,玄远压力减小了很多。
起炉,入药,炼化,玄远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一步。双眼紧紧盯着紫蛤炉表面的辉光,看到赤红之色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玄远果断地减缓法力输出。
受此影响,紫蛤炉上四块灵石释放灵气的速度开始减慢,而没了更多的灵力供给,丹炉中炎蛤喷出的火焰也随之变小,丹炉表面的赤红之色逐渐褪去。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炎蛤的舌尖最终没有丹气泄露出来,玄远松了口气,看样子药性的调配是过关了。
既然药液融合成功,那么形成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法力灌注双手,一道道法印结出,【南台玉妙丹印】被玄远打入丹炉内部。
顿时,一股难以察觉的玄妙之气从天地间聚拢,汇入丹炉。几经变换,终于,一股爽神清心的丹香弥漫开来,与最开始那股浓郁沉闷的丹气截然不同!
揭开顶盖,玄远将紫蛤炉中的丹药拾起,总计六枚,粒粒温润,表面环绕着乳白色庆云状的丹纹,散发着淡淡清香。
“嗯,有进步,比上次成丹数量多了两枚。”玄远心情不错。
这次炼丹,十炉成了两炉,第一炉四枚,第二炉六枚。其中,炼制每炉丹药需要耗费两块灵石,十炉总计二十块,加上药材总计耗费三十五块灵石。
然而,按照唐老的说法,敛神丹作为一种未曾在市面上流通的丹药——至少唐老未曾见过它有贩卖的记录,而且考虑到它对晋升二重境的帮助,其价值大概是一粒二十块灵石左右。
简直暴利!难怪归元观实力如此雄厚,作为东区的丹师圣地,他们根本不缺财力来供给灵物,洗练修为。
想到这里,玄远摇头一笑,将丹药收好,起身走回山顶。
连续六天炼制了十炉丹药,他的精神也有些疲惫,如果急着在当下服食丹药,恐怕效果并不会有多好。倒不如先整理下这些天的体会,巩固下收获。
是的,除了敛神丹,在这次炼丹历程里玄远还获得了其他收获——识海的壮大。
别看他现在精神有些乏累,但经过这一次高强度的法力操控,玄远的识海确实比之前壮大了几分,神魂也变得更加凝练。若说以往玄远仅仅只是能流畅运转法力,那么现在的他,对法力的操控程度可以被称作得心应手了。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术法的释放愈发迅速和精细。
不知不觉间,玄远走回了山顶。
天上朗月清辉,地面珲木荧光,四下沉寂,所有人已经入睡。在此刻,清微观显得格外清幽。
......
......
翌日。
阳光和熙,玄远悠闲地斜躺在静悟石上,手上还拿着一本道书——正是那本记载着雷符与清光术这两道术法的《清巽山人杂录》
之前因为被各种事情牵绊,玄远分不出多余的精力。修习雷符与清光术这件事,也就不得不被搁置下来。
但眼下玄远打算在这几天休息休息,养足精神,这么一来自然是有了空闲。
翻开书页,玄远仔细阅览起来。
在两道术法里,雷符有些类似于掌心雷。相对于后者,雷符虽然威力略有减小,但它作为远程攻击更具优势,而且其雷光会侵入人体经脉四处肆虐,对人体的破坏更为严重。
有着掌心雷的经验积累,又有着清巽山人的注解,玄远理解起这道术法来,竟然出乎意料的轻松。
继续翻了翻笔记中关于雷符的注解,玄远心里有了数,随即看向清光术内容的部分,心中颇为期待。
记得当初草草浏览这本笔记时,玄远看到清巽山人特地写明了一句:各种妙处,后人可仔细体会。这道术法,到底有什么妙处,值得清巽山人如此推崇?
拿起《清巽山人杂录》,玄远研究起来。随着细细看下去,心中泛出惊喜。
“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则行咒,二则行符,三则行法。在我道门诸般法术中,咒法不可或缺,无论是法事科仪还是降妖伏魔,都经常用到。”
“此清光术,某得之于天堑丛林,期间与鱼和老人百般周旋,双方各自无法奈何对方,遂各取一半。”
“鱼和老人所得篇章,着重于反观道心,保魂护魄;而某所得篇章,着重于净化身心,排除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