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急切间打不死吴三桂,那干脆就从其他地方去谋划。
而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毫无疑问会是人口!
别看犍为属国只有三县之地,但人口不可不少,足有三百七十万。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犍为属国的面积。
整个犍为属国的面积大致相当于犍为郡的一半,所以真要划分,犍为属国完全可再多出两县之地!
就比如现在身处的汉阳县,那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县,比之南广县还要大一些。
粗略估计,整个汉阳县的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
而如此多的人口自然不可能全部迁移,但怎么说也要迁走五十万以上。
如果吴三桂的反应慢一些,多迁走十万八万也没问题。
有了这些人口,大武阳区的计划就可以执行了。
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将人口分散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东南地区的人口数量也要远高于西北地区。
具体悬殊到什么程度呢?东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3,而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94左右,而且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中。
这里面固然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样也有社会经济的因素。
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修建一条道路,一边的道路可以覆盖一万人,而同样规模的道路在另一边却只能覆盖一千人,如何选择已经很明显了,肯定是先修建覆盖人口多的。
这是最为基本的经济常识,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修建道路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更为严重,不将人口集中,难道要全部修建吗?
谁能支撑如此大的消耗,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会出现如此多数十万甚至是百万级的巨城,还不是因为便于管理,经济效益高?
所以鹿城也打算效仿,大武阳区并不是要将所有人口全部放到武阳城里,而且以整个武阳县作为根基,将大量的人口集中在这里。
武阳县地处平原地带,土地丰沃,再加上又是首府,比之其他的县城具有天然上的优势。
根据前期的规划,武阳县的人口至少要翻倍,也就是三百万人!
然后再以武阳县原有的三座城池为基础,在周边大量的建造自然村落甚至是乡镇。
辅以沥青路的修建,如果每个自然村落都能通路,其所能爆发出来的潜能简直无法想象。
这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武阳县的经济模式,毕竟一旦人口多了,人均土地也就相应的减少,很多没有土地的居民就只能去工厂做工,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鹿城无意去改变运行了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便于统治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什么不做也不行,这次大武阳区的规划就是一次实验,做好了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为那些没有土地的赤贫之人提供一个可以糊口的机会。
可以糊口,就不用担心他们起来造反,算是统治系统的重要补充。
在以后,整个犍为郡将形成数个阶级,最高一等的自然是贵族阶级,这一个阶级主要包含的就是那些立下战功的武将、文臣。
而接下来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了,再往下则是那些富农、小农。
至于最底层便是那些没有土地的赤贫之人,这些人的数量可不小,毕竟耕者有其田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可以做到这一点。
根据户籍司的统计,整个犍为郡的赤贫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佃户,是有正式工作的,真正可以搬到武阳县的反而极少,三十万人都是多算了。
缺口可谓极大,现在鹿城已经将绝大多数的工厂都搬到了武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