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28节 告捷 2

蒋纬国先灌下一杯凉茶,然后点起一根香烟,认真浏览这些电报。蒋介石这五封电报的内容是不用说,第一封是询问蒋纬国宛平城局势到底怎么样,第二封是看到蒋纬国没回复后急忙再问(蒋纬国此时已经带着部队在作战,哪有时间回复蒋介石的电报),第三封接着问,第四封继续问,第五封还是问。蒋介石在这五封电报里第一是询问宛平城局势,第二是询问蒋纬国本人安危,并且语气急迫焦躁程度随着五封电报时间先后而翻倍加重,不难想象得出,蒋介石此时在庐山怕是急得团团转了,日本人即将对宛平城下手并很有可能因此而挑起整场中日大战,这已经让蒋介石心急如焚了,而最严重的是,带着部队在即将燃烧起第一把战火的地方顶着日军的就是被他当成掌上明珠的蒋纬国,不得不让他感到五内俱焚。至于秦德纯、佟麟阁等第29军高层将领的电报,内容相差无几,都先关切询问宛平城事态发展,在确定宛平城战事已经爆发后都大吃一惊地询问宛平城战局发展。比较令蒋纬国欣慰的是,秦德纯等人的电报里基本上没有“克制”、“冷静”、“忍让”等词语,而是真诚地询问蒋纬国要不要他们的援助。

非常微妙和诡异的是,第29军军长、“河北王”宋哲元却没给蒋纬国发来一封电报。

“给我父亲发电报。”蒋纬国吩咐道,“第一,宛平城战事已结束,我部官兵在日军兵临城下并无理对我部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我部放弃宛平城且日军首先开炮攻击、实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毅然奋起反抗,战斗至此时,我部基本全歼来犯之敌,战果战损眼下都在清点统计中,统计完毕后另行去电汇报;第二,我本人平安没事;第三,中日全面战争在此时已不可避免,宛平城战役已是中日战争第一场战役,时不我待,请父亲、国府、国军立刻展开战争总动员。”

蒋纬国很清楚,依日本人那种“没事找茬、无理取闹”的蛮横性格,死区区几个日本人都会成为日本政府、日本军队趁机挑衅甚至开战的理由,更何况眼下在宛平城战场上被宰的日本人数以千计,中日战争不因此而全面爆发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虽然这场“宛平城事变”跟原先历史上的“卢沟桥事变”略有差别,但7月7日仍然已经注定是中日全面战争第一天。事已至此,别无选择,国民政府、整个中国、全体中国人必须放弃幻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甚至是存亡的战争里。

“再致电秦市长、佟副座他们,”蒋纬国又道,“告诉他们,我部已获胜,基本全歼进犯宛平城的日军,中日战争已经正式爆发,日军接下来必然大举侵华,平津首当其冲,请他们立刻整军经武、调兵遣将,做好全面抗敌的准备。哦,对了,再给宋哲元单独发去一封电报,告诉他,我们第918团和第10炮兵团会与第29军并肩作战、同生共死,誓死捍卫神圣国土。”

“好!”齐学启点点头,随后赶去隔壁的通讯室。

杜聿明和孙立人坐在蒋纬国面前,一起看着蒋纬国。

蒋纬国微笑着喷出一个烟圈:“二位长官在想什么?”

孙立人神色冷静地道:“在想下一仗怎么打。山海关以内的日军是华北驻屯军,总兵力万余人,不难对付,但是,山海关以外则有关东军五个师团在随时增援华北驻屯军,此战后,关东军这些部队肯定入关参战,五个师团、十万人,十万日军。”他看着蒋纬国,目光凝重。

蒋纬国点头:“我知道。”他很清楚,十万日军绝不是闹着玩的。实际上蒋纬国心知肚明,刚才这一仗虽然打赢了,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侥幸。一个膀大腰圆试图耍流氓的无赖被突然一刀捅死,并不能说明这个无赖实力差,而是因为他毫无防备。

杜聿明轻轻地吁口气:“第一,必须通知第29军,和我部一起全面构建平津的城防工事;第二,请校长立刻抽调重兵进入冀省,否则,光靠第29军和我们,根本守不住平津和河北。”

孙立人眉头紧锁:“别忘了,日本还拥有世界第三的海军,渤海湾对于他们的海军舰队来说根本就是如入无人之境。接下来的战斗非常艰难,我们不但要在陆地上阻挡日军,还要提防海上的日军。”

“各位长官,我觉得,我们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应该主动出击。”萧爻开口道。

“哦?”蒋纬国、杜聿明、孙立人都看向萧爻。

萧爻有条不紊地道:“今天下午的战斗中,日军行事之怪异、战术之低能、准备之仓促,都在证明一件事,这股日军并非真正地蓄意攻打宛平城,而是仅仅来挑衅滋事的,加上以往经验可判断,这股日军应该是华北驻屯军一小撮思想狂热激进的军官擅自做主出动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日军会在兵力、火力、物力等方面严重不如我们却还悍然进攻我们并且没有援兵的愚蠢行为。因此,日军高层现在肯定又震惊又手足无措,因为日军根本没有一个完善的作战计划,华北日军体系肯定陷入短暂的混乱中,既然如此,恰恰是我方的大好机会,我方应该再接再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各位长官,你们是知道的,日军一直在渗透平津,占领了平津一带的不少军事要点。如果我们现在按兵不动,等日军后续部队赶来,就能利用那些军事要点非常便利地对平津发动攻城战,那我们为何不抓紧眼下的大好机会,一举拔除日


状态提示:第128节 告捷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