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便是年底。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
好在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剂。
要过年了,京城百姓笑脸遂开。
不管怎么样,日子还是要过的。
变局都是朝堂之上,百姓的生活并未有多大的冲击。
大唐依旧是大唐,皇帝还是那个皇帝。
用百姓的话说,天上神仙打架,与老子何干?
何况,百姓的收入确实成倍的增加。
物资丰富了,口袋有钱了。
笑意自然就涣发出来了嘛。
可与百姓不同的是,京城官员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欢喜的自然是李沐一派的官员。
摄政王掌控朝堂,有道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这好处可不是一丁半点的,再怎么样,说话的底气也硬了不是?
实力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虽然李世民还掌控着三省,名义上也掌控着六部。
可民部韩仲良、工部马周,现在谁都清楚,他们是李沐的人。
还有礼部李道宗,暗中也是李沐辅臣。
也就是说,六部之中,李沐掌控了三部。
除了李道宗之外,李世民心知肚明,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没有把握的时候,李世民便装聋作哑,当作不知道罢了。
忧的那批官员,自然是李世民一派和两不相靠的一派。
这两不相派的是有历史成因的,其中一部分是长孙无忌的附从者,从长孙无忌死了之后,这批官员没有大恶,且官职低微,也就没有人去整他们了。
还有一部分是长孙无忌发动宫变后,一心想从龙,站错了队的。
这批人水性杨花,被李世民和李沐两派同时唾弃。
所以,他们日思夜忧,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李世民和李沐有朝一日想起他们来,杀鸡给猴看。
而李世民一派的官员,忧的是官位和权力。
虽然李世民依旧是皇帝,可大权旁落已成事实。
除了各部主官的任免,其余官位皆掌握在李沐手里。
更关键的是,李沐将魏征送上了御史台大夫一职。
这魏征搞民生不怎么样,玩吏治那可是一把好手。
如今有了摄政王做为靠山,魏征便拿出了口水喷李世民老脸的劲头。
要不是李沐看在年关将近,京城局势刚刚平稳,生生拦着,估计以魏征的个性,至少有一半李世民一派的官员会被他送进大理寺。
官嘛,真要查起来,哪个屁股后面没有点屎?
谁都知道,没有屎的那不叫官,叫公仆。
所以,李世民一派的官员,忧得是年关将近,自己还能不能在家过年。
这天,摄政王府中,李沐与魏征、马周、韩仲良等人商议国事。
既然已经占据了摄政王的位置,自然该做些事了。
以李沐的计划,是想连续推出三项改革。
都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沐有种一朝大权在手,直叫天地改颜色的豪迈。
这三项改革分别是,军制改革、科举改革和农税改革。
大唐现役军队大体可分为三种,禁军、府兵、边军。
大唐的府兵制在起始时,确实适应了变化。
军户制度让百姓亦农亦军。
朝廷得益于节省了大量开支,并且在战时,有兵可用。
而百姓也得到了好处,那就是军户可以免除许多赋税。
本是两厢都有理的良政,只是时过境迁,慢慢地不合时宜了。
父子传承,近三十年,军户已经传了三、四代了。
长久的太平,让第二代、第三代军户忘记了沙场的血腥和残酷。
府兵、边军中四、五十岁的老兵还在服役。
加上近十年土地兼并变得严重,军户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人心思变,由此带来各州府兵空额现象严重,战力低下。
这在边军中,因为时常有胡族袭扰,变得更为突出。
况且,当初府兵制度规定,军户是需要自备武器铠甲的。
刚刚开始时,军户的武器铠甲是崭新的。
可现在呢,家境贫穷,致使武器铠甲无法更新,许多军户还在使用第一套器械,但凡有脑子的都能想到,二十多年了,那套老古董还能上战场杀敌吗?
所以,军制改革势在必行。
科举改革也是此理。
前隋已经倡导科举,可毕竟前无古人,前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科举延至大唐,建国二十多年了,却依旧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大行其道的依然是门荫和举荐。
几年前,李世民还下过这么一道圣旨。
凡州府刺史的任命必须出自李世民,但各县县令,凡七品以上京官皆可举荐一人。
由此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象长孙无忌这样把控朝政者,谁的麾下没有几十上百个县令。
可谓举手一挥,万众响应啊。
所以,李沐认为必须改革推行科举制度,将各地官员的任用规范起来。
至于农税改革,就如李沐在长孙无忌临死前说的一样。
这是打压、铲除世家豪族的利器,当然顺带着也是于民之福利。
当李沐将这三项举措,向在座心腹吐露之后。
场内一片寂静。
连一向激进的马周都怔住了。
他是赞同科举改革的,这在几年前刚任交通监时,马周就与李沐探讨过科举改革。
并向李世民上疏过此事。
只是后面一系列的变化,使得科举改革,半途而废。
可现在,李沐突然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