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锦绣>第五百零六章 南京紫禁城

朱宏三打发走这些臭老九,带着队伍从宫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入紫禁城。紫禁城是南京故宫的统称,紫禁城分为皇城和宫城。宫城从洪武门开始到承天门。在宫城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南京故宫在后世已经被破坏殆尽,朱宏三只是当年和弘光皇帝在宫城参加过登基大典,皇城根本没进去过,今天还是第一次进去。朱宏三进了午门,看了看周围,感觉很一般,还没有北京故宫有气势。

朱宏三不知道的是南京故宫占地一百零二万平方米,远大于北京故宫的七十二万平方米。南京故宫在后世变成那个样子有几个原因,首先朱棣迁都北京,直接导致南京明故宫的荒废。虽然当时南京是明朝首都,但由于皇帝在北京,所以如此之大的明故宫只有极少数维护人员,后来明中期遇到大火、加上地基下沉等各种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明故宫遭到荒废。还有传言说,朱棣从南京明故宫拖走了很多石料,也破坏了一些明故宫,但这种看法不靠谱,毕竟运费太高了,不如从北京周边就地取材来得便宜。

其次,清军肆意破坏,直接导致明故宫面目全非。清军攻占南京之后,就开始了蹂躏明故宫。首先,南京故宫已经被清廷改成满城,旗人都居住在原本的南京故宫里面。其次,对南京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一些大殿之类的改成了将军和都统衙门,还有部分大殿被拆毁,改建成一栋栋居民的住房,用来供给旗人居住。基本上清军修房子,只要缺什么材料,都会从明故宫里拆毁,在满清统治的二百多年里,被毁的不知道多少。

第三,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与驻扎在明故宫的满军有过比较激烈的战斗,由于明故宫里都是满人,而太平军是要杀光他们的,所以在这种战斗中,昔日皇宫成为战场,明故宫遭受的第三场浩劫开始了。后来,为了修建天王府以及其他诸王的府第,对明故宫进行不少拆毁。

另外,在后来的岁月里,南京明故宫也陆续遭到了洋人与国人的破坏,最终如今只剩下明故宫公园一个残景,和几个作为满城的证据“蓝旗营”、“蓝旗街”等地名。想想朱元璋驱除鞑虏建立大明,他居住的宫殿,竟被他驱除的对象居住了二百多年,而他只居住了二十多年,真是一场心痛和耻辱。

不过在这个时空里满清可没有了那种好运气,南京这里满清只占了三年,现在南京故宫还大体完整,只是其中几个大殿被满人临时改成将军衙门。不过在朱宏三拜祭孝陵的时候,东厂大太监李承恩早已经带着东厂一些虎狼对紫禁城里来了一次清剿,大部分满人的家眷都被抓了起来。不过这些满人的家眷倒不都是满人,里边大部分都是汉人。这些可怜女子都是被满人抢来的女人,基本都是北方大户家的女人。剩下的还有几百个没成年的满洲人的小崽子,朱宏三对付这些人可比他的祖宗朱元璋来的狠得多。当年朱元璋抓住蒙古人,男子没到十二的阉割,超过十二的斩首。朱宏三不管这些,只要是满洲人,男的全部砍头,不管老弱,女子年轻的发配教坊司为妓,年纪大的一刀给个痛快,省的浪费粮食。对付汉军旗朱宏三手段就要温柔很多,毕竟这些家伙当年投降很大一部分是朝廷不给力,所以汉军旗不管老弱一律发配吕宋。

朱宏三进城的时候紫禁城里大部分满人都已经清除,但是还有少部分躲在黑暗处,韩三强正带人清剿。朱宏三来到已经清理完成的乾清宫,准备睡觉。

王婉儿早在中午就跟着李承恩那些东厂番子进入皇城,下午她看到东厂番子对那些满人家眷手段残忍,心中不免不忍,但是他一个朱宏三的小妾,连个身份都没有,那里能说得上话。现在看到朱宏三风尘仆仆的回来,赶紧上前为朱宏三更衣。

朱宏三脱去甲胄,换上轻便的服装,对王婉儿笑道:“怎么样?住的可习惯?现在军队正在清剿满人余孽,过几日就好了,皇宫里很大,屋子也很多,你喜欢那里就住哪!”

现在皇宫里兵荒马乱的,也没什么准备,王婉儿只是给朱宏三端


状态提示:第五百零六章 南京紫禁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