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新宋英烈>第五十章 句容急报

润州这边不战而降,率领六千偏师东进扫荡沿江的吴越军大将沈承礼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在劝降成功,兵不血刃夺取江阴军后,江南沿江诸军寨皆不战而降,如今沈承礼正率麾下将士赶来润州与主力汇合,预计再有一到两日便能抵达。

建隆二年阴历五月初六,沈承礼部抵达润州城下。第二天,穆特尔和钱俶命沈承礼率五千兵马驻防润州,自己率南路军主力启程西进,并于建隆二年阴历五月初八傍晚时分与自西而来的王崤峻、徐绍安所率南征军左路军合兵一处,八万大军陈兵金陵城下,只等南征军右路军曾志林所部抵达,便可展开此番南征的最后一战——攻克金陵。

原本按照南征军众将士的想法,在右路军到来后,南征军将有近十三万人马云集城下,金陵城自然是指日可下。只需将各部火炮集中一处,对准金陵城的城墙一通猛轰,而后步兵一个冲锋进去,金陵城也就到手了。可身为后周重臣且志在天下的王崤峻、徐绍安等人考虑的却不仅仅是金陵之战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江南。在他们看来,一方面,金陵城作为南唐都城,特别是自五代以来这里一直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其无论是繁华程度还是人口数量,都与此前周军攻克的其它城市不同。金陵不但是南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唐最繁华的城市,同时也将是日后中原朝廷统治南唐乃至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若是毫无顾忌的一顿炮火轰下去,其经济损失远非像武昌、江州这样的州城可比。而且,这里人口密集,炮击造成的附带人员伤亡自然也要比武昌、江州等处更甚。巨大的经济损失、惨重的人员伤亡,这些都会在金陵城幸存的士绅百姓心中留下阴影,甚至是留下仇恨的种子,从而对中原朝廷今后对这里的管理与统治非常不利。更何况一座被炸成废墟的城市要想成为地区中心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即便能够恢复到战前水平,朝廷的投入也将会是一个异常巨大的数字,绝非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即便是在这个时代,金陵城依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世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由于南宋和明在这个时代并未存在,或许称之为“八朝都会”更确切一些——城内古建筑及文化遗存非常多。若是这些历史的鉴证、文化的瑰宝毁在自己手里,只怕是要被后人所唾骂的,这是王崤峻、徐绍安乃至身在开封的张维信和李俊武,以及所有立志创造历史,并希望青史留名的穿越团队成员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仔细斟酌、反复考虑、权衡之后,穿越团队委员会做出决定:此番攻击金陵城,要尽量避免使用重炮、重型炸药包等杀伤、特别是破坏力巨大的武器,而是要以轻武器和刀矛箭矢等冷兵器为主。

放弃重炮和重型炸药包,也就等于放弃周军最具优势的技术装备。而放弃最具优势的技术装备,也就意味着在许多以往凭借炮火爆炸便可以一蹴而就的地方,现在却需要依靠将士的勇敢和智慧去夺取,必要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大家用命去填。如此一来,周军的伤亡必定大幅增加,攻克金陵城所花费的时间也必然会大大延长。而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穿越团队以及参与攻城的众将士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在作出相关决议的同时,负责前方作战指挥的王崤峻、徐绍安也将进攻方式由武力强攻转到了政治劝降,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催使城中的李煜投降,从而既保住了金陵城,又不会增加周军的伤亡。

当然,作为占据战场主动权和绝对优势的一方,南征军对李煜的劝降并不是一味的言语劝说,更不是牺牲后周朝廷的利益来换取李煜的妥协,而只是一种相对温和、相对含蓄的威逼利诱。对于劝降说客的人选,王、徐二人则认为劝降的说客既可以是南征军方面的人,也可以是来自江南朝廷内部、来自与李煜亲近的人。毕竟,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的。同样的劝降说辞,由被劝说者的亲信讲出来,远比南征军派去的使者更有力度,也更容易令被劝说者接受。因此,此番劝降李煜,王崤峻、徐绍安决定通过江南朝廷内部有影响力的大臣来进行。至于具体执行的人选,则初步锁定在了深受李煜信任并委以守城兵权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的身上。

按照张维信在南征之前为王崤峻等人讲说的前世南唐被北宋灭亡的经过,以及南征后本地“暗羽”分堂提供的详尽资料,这个皇甫继勋虽然在治理地方上有些能力,也有些政绩,但于兵事方面却能力有限,没有任何像样的战功。此番被李煜封为神卫统军都指挥使,完全是因为朝中老将死的死、降的降,实在无人可用,这才靠着其为江南名将皇甫晖之子,借着父辈的名望,一跃成为掌握金陵守军兵权的大将。尽管其在接受任命时皇甫继勋曾指天划地的向李煜大表忠心、誓死社稷,可实际上这家伙却是一个骄奢淫逸、保惜富贵的怕死鬼。不但没有为李煜和江南朝廷效死之意,反而盼着李煜能够早点投降,以便保住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这样的一个人,正是去劝降李煜的最佳选择。

就在王崤峻、徐绍安等人通过秘密渠道调动城内“暗羽”力量,设法与皇甫继勋取得联系,以实施劝降之策的时候,一条来自右路军、贴着代表十万火急的三根鸡毛、画着代表绝密级别的三个红色字母“s”的紧急消息,不但将他们攻取金陵城


状态提示:第五十章 句容急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