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风起北方>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七五章 纠结的袁世凯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七五章  纠结的袁世凯

美国公使因为不满日置益的做法而变卦,那英国公使朱尔典又是因为什么变卦呢?同样是因为利益关系,因为日置益最后的话触及了英国在华的利用。

前文已经说过了,自满清时期,中国的整个海关就全部“托付”给了英国人在管理把控,这些海关关税基本上都用来支付满清对英国的赔款了;英国政府以及英国商人,利用这种机会不知道侵吞了中国人民多少血汗钱,大量的白银流出中国到了英伦三岛,养活着大英女王和她的官员。现在日本公使竟然想利用一个莫须有的营口事件,就想控制大英帝国控制的营口海关,叔可以忍婶婶不可以忍!错了,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当着朱尔典的面,挖英国人肉的事情,朱尔典自然会极力反对,出言制止日本人继续下去,表明大英帝国的立场----我们可是文明人!

看到民两个公使同时出面对日本人的要求提出质疑,法国驻华公使康悌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也是很知趣的没有说什么。不过俄国驻华公使郭索维慈就不管那么多,一见美英公使都有些不支持日本的要求,就开口到:“我们俄国政府是支持日本政府的,中**队在营口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巡视和自卫的范畴,如果是我们俄**队,恐怕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反击了”。他不这么说不行,国内外交大臣沙查诺夫在给他的电报里面说的很清楚:“俄国政府亦认为自己有权要求在北满推行(日本人)这种办法”,并要求他尽可能的促使“失态恶化,中日之间发生的任何冲突和不快,都将为俄国在远东和中国北满创造机会”。作为资深外交官,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很见外了,但他必须得冒险,让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事件扩大。

听完郭索维慈带有挑拨语气的话语,日本公使脸上露出了不快的神情,看来经过刚才的一幕,日置益的头脑恢复清醒了。没有了美英的支持,自己今天看来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了;日置益担心的并不是美英公使不支持自己,他担心的是美英这两个国家去支持袁世凯政府,这样一来日本就孤立很多,对接下来的事情也有影响。

没有理会郭索维慈的话语,日置益看了他一眼,又深深地看了美英公使一眼,然后转身回头对袁世凯说到:“也许我的消息不是很准确,暂时收回刚才的话;但是我想大日本国内和军方已经有他们的认知,他们可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话而改变已经决定的政策。我个人保留刚才对总统提出的所有要求,但也仅仅是我个人;驻屯军方面和陆军省以及军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将不是我个人所能掌控的,失礼了”!

说完这几句交代场面并带有威胁性的话之后,日置益没有等袁世凯回答,甚至连美英两国的公使看都没有看一眼,就转身大步而去,就连《十二条》似乎都忘记了。他知道,今天自己亏大了,被两国公使合起来给耍了,只不过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他就想不清楚了,之前不是大家都说好了的吗!

主角走了,朱尔典等人也就不再停留,纷纷和袁世凯王士珍等人打了一个招呼,离开怀仁堂做出返回各自的使馆;就连朱尔典和芮恩施两个人也是回自己的使馆,紧急发报同国内联系,他们要把日本政府的最新中国政策(其实是日置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国内,请政客们拿一个主意。当然,在电报内容里,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或者个人情绪,也是很正常的;历史上这些外国公使就是这么干的,不过这一次英美公使都似乎在责怪日本人的傲慢和无理,对中国政府,都表示了少有的支持。

几个外国人走了,怀仁堂里,袁世凯和一干重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袁世凯本人今天从头至尾一句话都没有说,有时候是因为插不上,更多的时候是没法说,不知道该说什么。还好,美国人和英国人今天帮了大忙,王士珍和陆征祥两位也不错!在第一时间挡住了日置益,没有让他直接暴露在日本人的质问之下。这日置益虽然走了,但他走之前留下的那番话分量可不轻,这日本人真的要是对我们发起攻击怎么办?这北京附近天津一带可是还驻有他们的军队呢!

“嗯哼!诸位,我们的麻烦走了又来了!日本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这下子我估计他们会提比《十二条》还要苛刻的条件了,也许还真的会出兵我国,我们能应战吗王总长”?袁世凯没有叫王士珍的字,而是称呼他的官名,可见是非常认真的。想了一下王士珍回答到:“报告总统,如果和日本全面开战,我只能抵抗七十二小时;要是南方诸省能够和我们一条心,不在背后搞暴乱,我想,时间可能会更久一些。当然,这里面我没有计算远征军赵将军的部队,如果算上赵将军的数十万远征军,我们的胜算要在”。

“七十二小时七十二小时”,袁世凯打断了王士珍没有说完的话,或许在听到王士珍这番结论之后他已经没有心思再听后面的话了,没有让王士珍再说下去,自己自言自语到:“七十二小时,那么七十二小时之后呢?难道要我们敞开国门让日本军队打进来”?

“总统,王总长的话你没有听完,如果算上山东军队和赵天一将军的欧洲远征军,我们可以挡住日本人的进攻。再说了,今天英国人和美国人不也站在我们这一边吗,我们还是有一战之力的”。总统


状态提示: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七五章 纠结的袁世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