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一直是沙皇俄国最喜欢做的拿手好事,当然这是针对他们认为比较好欺负的对象或者敌人来说的。一战初期,狂妄的沙俄军队在东线击败了没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之后,就更加的目中无人了,直到他们碰见了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接连在果尔利策战役、里加棗沙夫利战役、古姆宾嫩和坦能堡战役、马祖里湖战役、喀尔巴阡战役、加里西亚等战役之后,俄国军队被打的溃不成军,退出了波兰、加利西亚、喀尔巴阡等地区。最后,在德军将主力调往西线对付英法联军,俄国人在丢失了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才堪堪将自己后退的战线稳住,停留在了乌克兰的伦伯格、哥佛尔及陆斯克等一带地方。
法国军队在香槟沙隆地区击败了德国皇太子指挥的德军第五集团军,并迫使德军退回到凡尔登地区的消息传到俄国之后,让尼古拉二世信心大增。因为战争,俄国国内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本来就不够发达俄国工业基础更是雪上加霜;没有汽车制造业,许多机器、武器仰赖外国;重要的设备、车床的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战争削弱了俄国同国外的商业联系,机器的进口大幅度下降,对俄国工业造成极大破坏;同意,因为战争征兵,大量的农民被征用,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之后就变成各种矛盾被反映出来,最明显的就是俄国国内的政治矛盾,沙皇的位子岌岌可危;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或者是也为了打一场胜仗,尼古拉二世和俄国军方高层都希望能够借助德国人在西线的失败,在东线发动一次攻击战役。
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俄西南方面军司令布鲁西罗夫骑兵上将。战争进行到一九一六年的时候,俄军在东线和德奥(匈)奥(斯曼)军队对峙的部队分布从北至南,依次为北方面军、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骑兵上将就是俄西南方面军的司令官,手下辖有俄军第八、第十一、第七、第九等四个集团军,约六十万人、一千八百门轻炮、一百七十门重炮。火炮虽然不少,但飞机却只有可怜的二十一架。
对于下面人的提议,尼古拉二世根本没有任何考虑就同意了,并且给俄军统帅部下达了进攻命令。接到沙皇的命令,俄军统帅部决定利用德军在西线凡尔登战役的失败对德奥军队发起一次大规模进攻,希望以此来掌握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化解国内的危机。俄军总参谋部指定的计划是这次行动西方面军担任主攻,西南方面军担任助攻,北方面军仅做佯动;也就是说,提出这个建议的俄西南方面军司令布鲁西罗夫骑兵上将,将指挥他的西南方面军四个集团军作为这次行动的主要力量,去进攻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
接到命令的布鲁西罗夫很是高兴,他在三月十四日就召集下辖各集团军司令开会;在军事会议上,布鲁西罗夫决定首先对战斗力较弱的奥匈帝国军队,然后再迂回攻击德国军队。他要每个集团军,甚至军,自行选择突破地段;最后在整个战线上,选择三十多个突破点。作为集团军司令官,布鲁西罗夫知道这样做会分散兵力,但却也可以使敌军无法判断主攻方向,因而无法机动兵力,全线吃紧,有利于达成进攻的突然性。而且捏调奥匈帝国这个软柿子,不但可以凝聚自己部队的士气,有利于参战俄军整体战斗力的提升,还能够让自己在尼古拉二世面前长脸,在俄军将军中间增加威望,一举多得的事情。
按照布鲁西罗夫的计划,俄西南方面军兵力配置从北至南依次为:第八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第七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其中第八集团军担任主攻,具体任务是向克路茨方向进攻,占领斯特尔河一线。虽然德国威廉二世已经将东线三分之一的德军抽调去了西线作战,但在兴登堡元帅的手里,仍然有德军第一、第八两个集团军的力量,布鲁西罗夫不敢轻易想德军发动攻击。他希望在击败奥匈帝国军队,让自己的部队胜利鼓舞之下再发动对德国人的进攻。
一战前,由于受日俄战争的影响,地面部队的攻防战,各国军队一般都采取正面进攻侧翼迂回的战术。开战后,由于双方的防线都长达几百公里,所以部队迂回极难实现;所以又开始采用正面强行突破的战术,德军在一九一五年的果尔利策战役中使用此战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后来交战双方都加大了空中侦察力度,使得防守一方很容易判断出敌军主攻方向,并及时投入预备队和炮兵,以至正面突破的战术也难以奏效了。这里面当然不包括赵天一系统的部队。中国远征军在西亚和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战斗,虽然土军几次都修筑了数十近百公里的防御战线,可是在远征军灵活机动的自行火炮的打击以及飞机的轰炸之下,根本无法坚守任何地方。不过这种情况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部队,因为装备问题是不可能复制的,更不要是普通装备都无法满足的沙皇军队了。所以俄西南方面军司令布鲁西罗夫才想出这个全面进攻,多点突破的奇怪打法,希望能够出奇制胜,击败对面的奥匈帝国军队。
果然,布鲁西罗夫这个违背常理的打法让对面的敌军指挥官失去了判断,部队的调动明显迟缓了很多,因为他不知道俄国军队到底在哪一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