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三十章 从北平到奉天

两枪干掉常凯申之后,林汉抛弃狙击枪,直奔南昌附近的机场。79阅.读.网该处机场有一架教徒弗郎西斯为他准备好的客机,他以弗郎西斯手下高级职员的身份进入机场登上客机,然后直飞当时还叫北平的北京。由于动作快,当何应钦封锁全城进行大的命令传达到机场时,林汉乘坐的飞机早已起飞。至于停在南昌附近鄱阳湖里的萨菲罗斯号,作为林汉撤离南昌的第二备选,这时也启动发动机离岸,其目的地是东北。

此次中国之行,林汉在得到实质性的身体后就开始策划布局,北平是他的第二站,而第站将是奉天沈阳。

针对北平少帅府的炮击,是林汉亲自指挥的。早在两个月前,一门英制的81毫米迫击炮被秘密送进北平城。林汉在当日傍晚抵达到北平城内。萨菲罗斯教在北平没有设传教点,但在这里却有一座“金福来”的玉石店,这里的负责人傅天邦是徐寅介绍给林汉的骗同行。能做骗的人,虽然心术不正,但脑都是十分地活络。面对林汉的招揽,他很快就投入萨菲罗斯教旗下成为驻京情报员的一员。

要做大事,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事业才刚起步的林汉现在很郁闷,他倚重的人,不是德国的商业骗,就是中国的玉石骗,要么是跳大神的神棍骗,骗骗,全是骗,自己都快成了骗之神了。

依林汉的吩咐,傅天邦一直游走于北平的权贵上层。他根据北平各方权贵的爱好,向林汉“订购”了大批玉器,这一年来为林汉赚了大量的暴利。为了加强和张良“少帅府”的“友好联系”,林汉依他的意见制作了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为形象的玉器,赠送给张良。对张夫人于凤至和二房赵四小姐,傅天邦也投其所好馈赠了大量的珠宝——当然,那些珠宝玉石,全是“人造”的。

钱能通神,很快傅天邦就成了张府的座上宾,金福来在北平越开越大,业务也顺利,通过他,张府中几位重要人物的行踪林汉也把握得一清二楚。九月八日傍晚,林汉到达到北后,在张府附近转了一圈,观察周边环境,确定好架炮阵地,决定在九月十日凌晨开始行动。

九月九日,常凯申遇刺的消息传来,中国国内政局面临大变,张良在北平军部召集高级军官连夜开会,直至第二天凌晨方才回来。就在张少帅车队归来,即将进入张府大门的当头,早已潜伏在附近的林汉亲自操炮,对着张府连发炮。

在林汉精确地测距计算下,第一发炮弹直接砸在张少帅的座车旁两米外,将这后世著名的“不抵抗将军”吓得屁滚尿流,却是一枚臭弹没有爆炸。余下的两发,在林汉的控制下,一发打在张府的园爆炸,横扫了大片花草,飞溅的弹片擦伤了几名仆人,另一发则落在张少帅的卧室内,“幸运”的是,张少帅的夫人和二夫人,此时都恰好出门迎接张良,爆炸的炮弹摧毁了那间卧室。由于当时屋里的人都出来迎接张少帅,除了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外倒是无人伤亡。

和针对常凯申的斩行动不同,林汉针对张府的行动,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吓人。打死张良,只会令东北军群龙无便宜了日本人。打出去的发炮弹,落在张良车帝的那一发的引信被他做了手脚成了臭弹,余下的两发,他也是有意朝无人的区域发炮。那门英制的迫击炮林汉亲自校正维护过,命中精高,配合他本人的感知力和测距能力,令他操炮时能做到指哪打哪。

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东北迅速沦陷,最大的罪人之一就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张良。穿越前林汉看过张良晚年写的回忆录,九一八当晚他下令不抵抗的原因,一是对局势产生误判,认为日本人只是在挑衅,二是骨里对日本人的惧怕,在心里总是担心抵抗会导致战事扩大,幻想不抵抗让日本人咬一口就可以满足他们胃口。

而后世各方面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实际上“不抵抗政策”是张良和常凯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常凯申之“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如今郑发常凯申已被林汉两枪终结出局,中国国内政局大变。林汉希望用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让张良想起日本人对他的父亲使用过的手段,打碎他对日本人的幻想。

“就东北军那糟糕的战斗力,你们全力抵抗,日本人一定会加大对关东军的增援投入,东北估计还是难逃沦陷,但至少,也请输得象爷么汉一样。”

这是林汉的想法。

连发炮后,林汉立刻弃炮而走,他照例在现场留下了一点日本人到过的蛛丝马迹。

这次“失败”的刺杀事件,导致北平全城戒严,不过林汉有“金福来”珠宝楼的帮忙,凭着其和少帅府亲密的关系,林汉很轻易地就离开了北京,当天早晨就坐上飞机,直飞奉天沈阳。

之所以这么赶时间,是因为林汉很担心,他这么刺激日本人,很有可能导致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这伙发动九一八的元凶挺而走险,提前发动九一八事变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从北平到奉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