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257章兰芳共和国成立

日本毕竟国力远逊于美国,许多重要的武器装备难以自产,如果能得到英国人的暗中支持,提供关键性的物资,在未来的太平洋战争中,就能放美国人更多的血。

1941年的最后一个月,在圣诞节前昔,德国纳粹党副总裁鲁道夫.赫斯,在希特勒元首的指使下,秘密访问英国。

赫斯带来了希特勒总理的“善意”,希望德国能和英国结盟共同对抗“居住在大西洋另一侧的美国鬼畜”。

为了讨好英国人,德国人率先承认了英国政府强夺的几个殖民地大岛的“利益”。

当然,在这个时代英德间的矛盾并不比英美矛盾少多少,对于德国人伸出来的橄榄枝,英国政府并没有轻易上当。但是英国政府却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了一旦英美战争起,德国人不太可能站在美国那边去。

当日德两国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反美倾向时,此时的英国政府高层已经在暗中讨论单方面废除《英美华盛顿协议》的话题。

不过十二月的时候,英国政府才刚刚吃下印尼地区,正处在“消化”阶段,暂时也不敢走得这么远。对英国人来说,最好的局面当然是日本人马上向美国宣战,待美国的注意力全被日本人吸引过去时,英国政府就可轻松地废除这份协议。

但日本方面,由于受李华梅的影响,非常了解此时英国政府的心态。他们主动和英国勾通,当然不是过来当日本雷锋的。纯是想在和美国开战前,捞取更多的好处。此次和美国开战,日本方面的战略目标是在歼灭美国海军后,顺势夺取菲律滨,这样一来就可以将美国海军的势力彻底地逐出东南亚。

同英国人相似,刚刚夺下印尼几个大岛的日本方面,也需要时间消化地盘,所以最近这几个月。暂时还不能和美国人翻脸。

除此之外,日本和德国、苏联甚至中国之间外交往来也持续进行中,以借此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即使是目前和美国没有什么利益冲突的苏联人,同样也乐得看到日本与美国交恶。

在林汉一家人的暗中策划。从欧洲到亚洲,一个秘密的联合反美阵营,正在初步形成中。

1941年最后一个月上演的大戏,就在中英日三家的大笑,荷兰人的哭泣。以及美国人的愤怒中渡过。

时间进入1942年,当年一月一日,也就是新中国建立四周年之际,在这一天,在坤甸前荷兰市政府的旧地,在一处临搭建的主席台上,海外华侨的代表,玄武装教主林汉,身着一身传统型的汉服,站在高处。对着麦克风,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兰芳共和国”,在今天宣布复国,并将这个新成立的国家,命名为:兰芳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共和国。

至此,社会主义大家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

新中国、苏联、德国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们,全在第一时间承认了这个新成立的华人国家。

而最让全世界感到惊讶的是,中国的世仇日本,不但派出特使参加了兰芳共和国的建国仪式,也在第一时间承认了这个建在南洋的人国家。双方之间很快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以林汉的性格,本来他是很不愿意站在最前台担当一国元首no1的,他只想做一个白纸扇师爷。但是林汉建立的这个东南亚华侨组织,其骨干成员都太年青的——除少数人以外。大票的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小青年”。年纪稍长的人,几乎全都是新中国中共方面派来帮助的人。

新成立的兰芳共和国,可以说是世界各国中,领导班子最年轻的国家。

造成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1932年东北事变后,林汉开始收罗人材。建立自己的组织团体时,收罗和重用的人材,几乎全是二十岁刚出头的学生。由于他用少不用老的爱好,加上林汉一直有意地拔这些被他视为心腹的学生,所以他组织里,骨干的平均年龄实在是年青得吓人。象后来加入的王亚樵和戴雨农这样的中年人,已经是十分地罕有。

林汉一直很想找个人坐上大龙头的位置好方便自己躲在后台遥控指挥,可是建国之时才发现,手下根本找不出一个威望、名气都足够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替代者”。他不想坐这个位置,可是左右手下包括一干学生在内,全部都一致推荐他上位,最后也只能很不情愿地被“黄袍加身”,登上主席台,过了一把“开国皇帝”的瘾。

这个新成的兰芳共和国,以坤甸为首府。建国之初,拥有军队两万人,上百门大炮,二十辆坦克,四十余架飞机,总人口约一百六十万,其中华人,包括这段时间从各地“移民”过来的华侨,以及来自祖国大陆的支援,达到一百三十万。而其国土是从荷属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上“挖出来”的,以坤甸为中心,辐射控制周围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新成立的兰芳共和国和旧兰芳相比,暂时只包括了加里曼丹岛西部的一小角,和被荷兰人灭亡的兰芳国相比,无论位置还是面积都有很大的出入。至于文莱地区,此时这里还在英国人控制下,现在还是英属殖民地。

兰芳共和国的建立,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持”,国土范围事前就和日本方面讨论好。林汉方面只占据加里曼丹岛西面的一角,余下的部分则全被日本人占领。

当天,当坤甸前市政府前,新成立的兰芳共和国搞了一个简短的阅兵仪式。首先几千名解放军,肩上扛着英制的李恩菲尔德步枪


状态提示:第257章兰芳共和国成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