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至间谍,能在敌国潜伏十年之久,确实不容易,这一点郑国做到了。
按照韩王原来的初衷,派郑国到秦国修水渠,主要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国力,让韩国多存活几年,这个小目标也实现了。
可问题是,郑国不仅是个间谍,还是个水利狂人、工程师,他竟然把敌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做自己的终极事业,带着一班秦国人遇山挖洞,遇坳架桥,硬是将三百多里外的泾水引至洛水,让关中贫脊之地变成沃野千里,解决了秦国农田灌溉这个老大难问题,为农业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郑国,是杀还是留,当时秦国国内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郑国修渠耗费了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拖延了消灭韩国的进程,该杀!这派代表性的群体以朝中本土官员为主。而另一派则认为,郑国修渠,得益的是秦国子孙后代,为农业增产作出积极贡献,也为今后战争提供粮草等后勤保障发挥积极作用,如果现在杀了郑国,势必让这一伟大工程烂尾,秦国损失更大,所以不该杀。这一派代表性的群体是修渠役工和水渠沿途经过的地方百姓。
从提审的情况来看,郑国虽然名为间谍,但实际上他就是一名水利专家,将水渠当作自己的一件艺术作品,一丝不苟地进行加工,没有半点歪念。
从修渠的役工口中得知,郑国经常下到工地,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的总指挥去哪找啊?说他是韩国间谍专门来秦国搞破坏,打死他们都不相信。
从修渠的费用帐目上来看,郑国每一笔预算都算计得很精准,根本不存在铺张浪费的问题,更不存在克扣人工和贪污工程款的问题。
不审不知道,一审竟然审出个清官来,这与郑国间谍身份形成了强烈对比。由此,李斯拟出了初步的判决书:犯人郑国虽以间谍名义入秦,但实际是以水利专家身份为秦国尽心尽力服务,没有不轨行为,功大于过,罪不该死,特命戴罪立功,尽快将水渠修好,服务大众。
如何让这样的判决结果为更广大的群体所接受?李斯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他召见了一位修水渠的监工头,问:“近来水渠进展如何?”
监工头答道:“自从郑大人被抓后,水渠已全线停工,现在是旱季,如果不抓紧时间开工,等到雨季来临,便功亏一篑了。”
“现在底下那班工人有什么想法?”李斯接着问。
“大家都认为,郑大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将他放出来,抓紧时间将水渠修好。”监工回答道。
“既然如此,你们想不想救郑大人?”
“这个当然,只怕我们位低言微,帮不上忙。”
“错!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只要你们联合起来,便有无穷的力量。”
“大人要我们做些什么?但说无妨。”
“很简单,第一,你回去后,召集役工联名上书秦王替郑国鸣冤,人数越多越好;第二,派人将消息传出去,就说韩王派来的郑国是史上最差的间谍,非但没有搞垮秦国,还为秦国修了条史上最长的人工水渠,秦国人非常感谢韩王,白送了郑国这么个宝贝过来。”李斯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监工头欣然领命而去。
很快,秦王的案头上便多了一份为郑国鸣冤的请愿书,同时,秦国的大街小巷里流传着韩王派间谍变成派专家的笑话。
见火候差不多,李斯便将郑国的判决书以奏折的形式递呈秦王,虽然最后还是有部分官员反对,但最后秦王还是恩准了李斯的奏折,并当场宣布,即日起,撤销逐客令,敞开大门接纳各国人才。
郑国被放出来后,非常感激秦王的不杀之恩,立即带领役工加班加点,不久便将水渠修好,全线贯通。
听说郑国的事情败露,秦国非但没有杀他,还嘲笑自己想出的臭馊主意,韩王不禁大怒,将郑国的族人全抓了起来,并放出狠话说,如果郑国不回韩国,便灭他三族,迫于无奈,郑国在水渠全线贯通后,便偷偷溜回韩国,算是给韩王一个交代,可韩王想来想去还是不解气,想杀郑国泄愤。此事传到秦国后,秦王嬴政勃然大怒,立即命王贲领兵十万攻打韩,誓言要将郑国夺回来。
此时的韩国毫无防备,再加上国力弱小,哪里是秦国的对手?当王贲领兵攻下韩国多座城池、砍杀十多万韩军后,韩王招架不住,不得不将郑国及其族人放了,这自然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