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辉听得副总理如此讲,心里已经明白副总理的真实想法了。
副总理虽然也是搞经济的行家里手。但未来他极有可能是担当大任的,需要处理的重大事情不少。需要一个再这方面有思想有思路又有全局和长远格局,善于解决经济上的疑难杂症之人作为助手。这样才能应对最为复杂的局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恐怕也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国内整个政治生活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经历了伟人政治时代、强人政治时代,自从九七年那位老人离世之后,强人政治时代就已然结束。
在伟人政治时代,搞一言堂,搞个人崇拜,搞阶级斗争为纲,党的一个个接班人被清除掉了。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被伟人一句话就改变了;八大确立的接班人被打倒了。
到强人政治时代,党内有了一定制约,进入后强人政治时代,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接班人稳定下来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强人政治时代的结束,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副总理显然也是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而未雨绸缪。
这既是现实的选择同时也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
陆政东对于刘正义的提议也是点点头,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有些东西还是需要让他们一步步的适应,不能急于求成,但该抓紧的还是不能放松,陆政东想了一下道:
“我们以前会觉得二百公路到三百公里的距离很遥远,但随着高速公路的全面建成通车,实际上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也也就意味着从省城到我们全省任何一个地市的也就是三小时以内,而对于省城和安新来讲,到周边的城市距离更近,所需的时间也就更短,轨道交通,尤其是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会迅速推开,这种轨道交通时速最快可以达到三百五十公里,最低也会保持在二百五十公里以上。也就是说,省城和安新周边的任何一座城市互通也就是一个小时之内,这就是所谓的一小时经济圈,一旦形成届时城市经济之间的融合将会大大加快。但如何融合,这也是需要下面个地市需要思考的,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基础设施提升各地市的竞争力进而转化为更大的发展动力,这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陆政东语气略略一顿:
“我们作为一级领导,我觉得在发展的问题上还是应当保持一定的前瞻性,这不是好高骛远,一定前瞻性的布局可以避免今后的重复建设和节奏落后,可以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占据主动性,当然,眼下很多地方把房地产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其出发点不外是财政收入和拉动,这还是可以理解。不过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性问题,以及第二产业合理适度发展问题,我也相当赞同。房地产业目前看来被列为了支柱产业,但是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多。但是房地产业的发展的确能够拉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和增加政府财政,那么我们怎么能解决这个矛盾?是不是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彻底舍弃第二产业?我觉得在这两点上要认真加以思考……”
会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的讨论,拿出了初步意见,而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事情,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的目标是建设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陆政东沉思了一会才继续说道:
‘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