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素来为人爽直,如今见谢之仪肯好好说话,遂坦率直言道:“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孙首辅为人如何,想来谢大人作为孙首辅的得力爱将,心中一清二楚。
“眼下谢大人负责鹞子岭掘铁铸兵一事,勤勉多谋,日常事务多由你亲自打理,原本即便是祁尚书归京,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可是,孙首辅却趁此时机奏名圣上,另外派了周郎中过来接替祁尚书主管掘铁铸兵的一应事务。论官职,周郎中不如谢大人;论资历,周郎中更是不如谢大人许多。
“孙首辅却一意如此安排,其用意如何,难道谢大人还不清楚吗?
“要知道,在孙首辅的麾下,还从没有人敢跟谢大人一样,当廷反驳于他,并且趁势上位的。孙首辅对于谢大人不满与猜忌,岂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谢之仪拢在袖中的双拳紧了紧,眉间微蹙,默然不应。
镇国公也不是非要他开口回答,只需他明白这个道理即可,见状遂直接戳破了谢之仪的心思:“谢大人文采谋略皆不同于流俗,却囿于寒微的出身而仕途偃蹇,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在朝中崭露头角的机会,难道会如此轻易地就甘心放弃吗?”
真是半点自欺欺人的余地都没有给谢之仪留。
谢之仪本就僵硬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不用镇国公说,他也明白孙长玉此次借由祁尚书回京之机,特地委派周丘过的目的就是要分他的权——他本就不如周丘这个“首辅大人的嫡亲孙女婿”与孙家关系紧密,况且又曾当廷反驳孙长玉,哪怕临行他特地允诺了孙长玉好处,只怕也难以真正安抚下他。
沉默许久,谢之仪开口问道:“那国公爷的意思,是希望下官与孙首辅割袍断义,改投韩太傅麾下?”
既然镇国公已经把一切都挑明了,那他如今已然“赤身luǒ_tǐ”的他,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跟对方迂回客套了。
镇国公闻言哈哈大笑。
谢之仪一脸莫名其妙,他这话难道有哪里可笑吗?
谢之仪复又沉下脸来。
他虽然急需门路以搏升迁,但并不是没有脾性骨气,可以任由别人玩弄戏耍的。
镇国公见状,遂止住笑声,却并不开口解释,只是正色问道:“谢大人以为,这大周是谁的天下?”
谢之仪一愣,迟疑片刻,才慨然答道:“自然是刘家,是圣上的天下!君权神授,天子顺天以安万民,此乃自古以来的常理。”
心中则暗自揣度镇国公发问的缘由。
镇国公听得谢之仪如此回答,满意地点点头,笑应道:“谢大人既知这天下是圣上的天下,就不该问出这样的问题。不论是孙首辅还是韩太傅,都是圣上的臣子,那同样作为圣上臣子的谢大人,怎么能不思效忠天子,而要选择他们二人其中之一投效呢?”
谢之仪闻言目露讶然,沉思片刻,起身拱手应道:“多谢国公爷教我,否则,只怕下官就要误入歧途了。”
镇国公含笑摆手,道:“都说谢大人心思敏捷、智谋出众,本帅不过是随口一言,关键还是谢大人颖悟非常,一心忠君爱民。”
这话当然有夸赞拉拢的意思在,然而镇国公说得如此坦荡无私,就是谢之仪自己都不好意思想多了。
不得不说,对于谢之仪来说,这么劝说可比孙长玉当初那样直接诱之以利有效多了。
谢之仪就是再渴望通过攀附权贵而获得仕途晋升,但毕竟还是个受过正统教育的士子,从小接受的就是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这是他为人臣子该有的操守,也是底线。
眼下镇国公以效忠君王、兼济天下来感召他,无异于给了他一个光明正大地脱离已经对他忌惮生疑的孙长玉,改换他途以图建功晋升的借口。
——自古以来,要脸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讲求个师出有名。
而且这样一来,不论将来谢之仪走到哪一步,念及今日的誓言,都会记得,他是康平帝的臣子。
镇国公眼见着谢之仪一脸的如释重负,满怀踌躇,在心中默默地为韩彦竖起了大拇指。
果然都是文人出身,对于对方的心思就是比别人摸得准!
却不知韩彦对谢之仪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前世的经验,而不是“读书人”的出身。
前世谢之仪位极人臣之后,虽然也颇有私心,做过不少以权谋私之事情,但是只要事关原则,关于江山社稷,他却从不曾退却糊涂。
这也是韩彦愿意拉他一把,而没有像对待孙长玉似的一味地戒备打压的原因之所在。
镇国公这厢与谢之仪达成了共识,而那厢已经踏入辽东地界的周丘也下定决心,不论随行的幕僚如何劝说,他也绝不会因私废公,听从孙长玉的安排,将鹞子岭掘铁铸兵的工程当做孙周两家富贵绵延的筹码。
这一路行来,一路被那幕僚唠叨,翻来覆去的都是些让他暂且隐忍、伺机夺权、慢慢架空谢之仪的阴谋论,周丘只觉得自己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心里怅然烦恼,难免就在家书中流露出来。
孙畅音本就因为情浓时被迫与周丘夫妻离别而相思愁苦,只是想着此事事关周丘仕途升迁,这才不得不强行掩下心中的不快烦恼,苦怀相思,留下来照顾孩子。
直到有一次无意间听到周围和周父提及周丘在信中对孙长玉派他去鹞子岭与谢之仪争权夺利一事的不满,孙畅音震惊之余,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