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宋别>170 程洲是个大忠臣啊!
时却收起了笑容,两眼冒着精光:“程洲为何不能封王啊?你不是说百年难得一见的盛事么,那咱一起封两个王岂不是喜上加喜?”

众人:······

陛下能说出这种话,倒是符合他一贯‘轻佻’的风格。

您平时把伯爵、侯爵一年就封他几十个也就算了,现在连封王您都嫌少、还想凑一对儿热闹热闹······这回可不成!

没想到资历最浅的李邦彦却是第一个发声阻止:“陛下,不仅您给程洲封王我们都会反对,而且程洲自己也不敢接受。您如果非要坚持,也只会害了程洲。”

他说完,还噗通一下子跪拜在赵佶面前,‘噹’的就磕了一个响头。

——

“这这这,李爱卿快快请起。何出此言?”

宋徽宗赵佶有点糊涂了:加官进爵还有人不喜欢、不愿意接受的?

我给程洲封王还会害了他?

这都是什么理由?

李邦彦听到赵佶请起的金口玉言,却跪在地上没有站起来,这个就有点反常了。

要知道在螨清以前的古代,这个人并不是动不动就下跪的。

这个论断可不是信口胡说。

有宋代流传下来的古画为证:

国宝《迎銮图》是南宋宫廷画师所绘。画面上绘有从金国归宋的韦太后銮驾、迎銮的宋朝官员,还有夹道驻足观看的许多宋朝百姓。

皇太后的銮驾,比皇帝还要尊贵;你不尊重皇帝还可能被原谅,你要是不尊重皇帝的母亲,那你就真的完蛋了!但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围观的平民并没有诚惶诚恐跪下迎驾;他们的姿势、神态都相当随意自然,就跟平时看热闹一样。

还要直接描绘宋朝君主的《舆驾观汴涨图》,此图说的是因汴水暴涨惊动御驾,宋真宗亲自巡察汴河的故事。

图中,河工正在扛背沙袋、抢修河堤,没有一个人因为皇帝驾到而跪伏迎接。

还有宋代人画的表现唐代风貌《望贤迎驾图轴》,画的是太上皇李隆基在唐肃宗陪同下跟地方父老会面的那一瞬间。

太上皇、皇帝、卫士、平民百姓,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中。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方上的老百姓见到李隆基(红色华盖下着白袍的老者)与唐肃宗(白色华盖下着红袍的中年)时,有人激动万分,跪拜于地;有人以手拭泪、也有人对皇帝作揖行礼;有人驻足旁观。

看不见整齐的队列,没有标准的动作,显然官府并没有统一规划、预先操演。

设想一下:为什么南宋的画家不画出、地方父老跪成整齐队列万分恭敬的迎接皇帝的画面?

答案只能是宋人无此观念。

因此可以断定《望贤迎驾图轴》所表现的便是宋人观念中的迎驾图景:老百姓见到皇帝,你想表示敬意,可以跪拜、也可以作揖,甚至可以装作没看见;当时并无一定之规,官府也不会强制庶民尽严格的礼数。

唐宋之前,跪拜礼一般只是在接受皇帝封赏的时候才会用到。

我们还可以将图像的证词跟文献的记载相验证。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录了宋真宗的一次出巡:咸平四年八月,“上观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园。都人望见乘舆,抃跃称万岁”。开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舆,只是欢呼雀跃,而不是惶然跪倒。

即使是到了明朝,叩拜皇帝也只是在某些大的朝会等特殊日子才采用。

那么跪伏恭迎圣驾之习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这个具体的年份尚难考证,不过可以非常确定是在螨清时代。

螨清酋长出巡,臣民跪候、跪迎已经是统一的‘法定动作’了,不跪是要杀头的。

甚至可以看到记载:作父母的会把不懂事的三岁幼儿强行按到在地上跪拜,生怕被螨清官员惩罚。

就这样,中国人的脊梁骨从幼儿时期就被打断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直到后世的*******,这个根植到心灵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

——

所以,李邦彦的跪拜就显得很突兀了。

他这可还没完呢:

“陛下,自从看完奏折,我李邦彦就对程少卿肃然起敬了!”

“程洲是个大忠臣啊!”

‘啪!’的一声脆响,童贯一巴掌使劲拍在自己脑门上,他想让自己清醒清醒。

这两年感觉筋骨老化、腰酸背痛什么毛病都来了,童贯也不得不服老。像刚才王黼那样一惊一乍的搞‘高端操作’,那样的刺激,他已经有点难以招架。

现在他李邦彦又来搞个‘出其不意’,童贯真的是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们别这样好吗,这都怎么了这是?

:。:


状态提示:170 程洲是个大忠臣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