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比管辖权的话,杨猛确实比吴文閒多了三省的兵权,但这个兵权只是团练而已,至多可以在五省之地协饷而已,算含金量的话,杨猛这个五省团练,比之湖广总督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但杨老三这话说了出来,吴文閒也不得不好好的思量一下,万一这杨老三负气离开武汉三镇,对湖北来说,就是折了双臂,与杨老三置气,损失太大.
南北的长毛贼一动,朝廷那边就有了谕令,吴文閒率军守湖北,骆秉章和曾涤生守湖南,朝廷并没有调派杨老三的意思.
细细的一想之后,吴文閒的心里也有了计较,怕是杨老三之前的风头太盛了,朝廷有心要打压杨老三一下.
想来自己就是说动了杨老三去黄州,朝廷那边弄不好还有掣肘的手段,不败之将,而且还是一员汉将,不怎么受控制的汉将,对朝廷来说非是福事.
杨老三和曾涤生同为团练大臣,而且这曾涤生任职的时间还比杨老三长那么几个月,曾涤生寸功未立,杨老三已经有了杀散岳州大营,收复武汉三镇的功绩,若是杨老三这次再挫了长毛贼的西征之势,那数遍大清,武功上谁能匹敌?
如今的带兵大将,东有向荣,琦善,胜保,北有僧格林沁,西有杨老三与曾涤生,这六人之中,僧格林沁的名头最大,但至今寸功未立不说,还让长毛贼在北方肆虐.
向荣,琦善,更不必说,跟着看戏是好手,打仗?这事儿谁知道呢?
胜保!自打湖口一败之后,出兵数次.次次败北,虽说这厮笔杆子耍的好,但在江南之地,却落了不怎么好听.兼着无比晦气的诨号:败保!
曾涤生这个书生.看来这次被朝廷寄予了厚望,朝廷的意思不难理解.扶曾涤生压杨老三,看来他吴文閒也是过分的关注湖北的事情,忘了朝廷这一节了.
"既如此,那湖北的防务就交给杨军门了.崇伦辅助,我自提大军,去黄州布防!"
有些时候,话赶话赶出话,这思路也是一样,杨老三若不是如此的跋扈嚣张,吴文閒也想不到朝廷这茬.现在想来,自己找杨老三过来议事,就是天大的谬误.
若真带着杨老三在黄州立了不世之功,那比丢了湖北.对他吴文閒的危害都要大得多,想明白了朝廷的意思,吴文閒也不再坚持了.
有杨老三坐镇武汉三镇,自己能调派的兵员也多一些,两三万官军,加上湖南曾涤生的湘勇,还有湖南各地的绿营兵,打一打长毛,虽说难胜,但大几万人马,想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这他妈还像人话,早说不就好了!你吴部堂放心,杨三不死,武汉三镇不失!"
这期间吴文閒悟通了什么,杨猛清楚,无非是官场二字而已,吴文閒手里的谕令,杨猛早就知道了,这事儿不是别人的手笔,正是军机首辅祁寯藻的巧妙高.
四色棍那边早就有心调杨猛去九江或是安庆一带,战事顺利的话,让杨猛去天京围城,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个时候祁寯藻这位老成之臣发话了.
由头也是杨猛的军功,杨猛起的虽晚,但却有搏天下第一武将声威的苗头,这对满清朝廷没多少好处的,里面道理,四色棍自然门清,祁寯藻稍一提点,四色棍也就顺水推舟的搁置他杨猛了.
局势糜烂成这个鬼样子,还有心耍官场那一套平衡的手法,杨猛也只能叹一句,大清委实是地大物博啊!
或许祁寯藻那是想的深沉,老成之谋,但如今是什么时候,正是太平军最巅峰的时候,仗打的一塌糊涂,到想起瓜分胜利果实了.
前世满清能平太平军,除了一个地大物博,还能怎么说?
这也是暗中指出了读书人,这一阶层的实力,朝廷虽说无能,但并不代表读书人都是无能的,瞧曾涤生的样子,压根儿就不是个知兵的人,他若是坐镇也就罢了,让他做主领兵打仗,这样都能胜,只能说明读书人隐藏的潜力是巨大的.
"这样最好!"
已经撕破了脸,吴文閒当然不会和颜悦色了,说了一句送客的话,杨猛也知机,掉头就离开了总督府.
四色棍和军机们的谋划是不错,让带兵的汉臣们相互制衡,可江南之地,带兵的几个汉员,向荣基本是个废物,统湖北兵员的吴文閒,纠合的那些绿营兵,比向荣的军马还差,摆摆架势还凑活,真正要论打仗的话,怕是拿着棍子的百姓,都比他们强不少,湖南的骆秉章也不消说,湖南的绿营精锐,怕是都在提督鲍起豹手里,人数也只有几千,守长沙都难,出城打仗,怕是鲍起豹也没那个胆子.
剩下的曾涤生,如今也有些浮躁,闹不好上去也得吃败仗,湘军的陆勇,对太平军来说,算是劲敌,但新建的水勇,怎么说呢?怕也是废物之流.
再有一个就是岳州的左宗棠了,岳州营是杨猛训练出来的,有多大本事杨猛清楚,守岳州,这些人马足够了,曾天养的三万太平军,就是齐聚岳州城下,怕是要讨不到好处.
左宗棠出岳州,那情形就不好说了,岳州营,能打出去的兵,也就两三千[,!]算上自己留在岳州的新军,拢起来也不过四千数,现在左宗棠想偃太平军之锋,人数上还多少差了一些.
自己这边的情形,比左宗棠还稍差一些,武汉三镇与岳州相比,重要的多,若是太平军分兵的话,打岳州,五千人就差不多,打武汉三镇,怕是最少万余人.
一旦让太平军打到武汉三镇,守城就变得麻烦了,主动出击,八千练勇两千新军,加上翻江龙,倒是能和太平军争一争.但结果如何,杨猛也不敢打包票的.
但武汉三镇必须要守住,胜也得是个惨胜,不然朝廷那边又要打自己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