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隋朝首创。唐代沿袭隋朝的科举制,并将其发扬光大,从此科举制正式取代举荐制,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官方选用人才的标准考核方法,并且一沿用就是千余年。
虽然现在唐代的科举制才刚刚起步,不过推行了二十余年。而且民间学风还不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科举制还没有彻底动摇世家的根基。
即便如此,科举制依旧是天下读书人心中最圣神的殿堂。凭借科举,农户家的子弟才有机会一飞冲天,翻身农奴把歌唱。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科举制。
虽然朝廷大力提倡科举制,但是每届科举的竞争依旧是非常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呢?明经的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十,而进士录取率就有点吓人了,只有百分之一!
这还仅仅是入长安考试的学子通过率,地方上的应试还没有计算在内。可以想象科举的困难。大抵和后世考公务员的情况差不多。
偏偏就是天下读书人都要挣破头去争抢的名额,你居然说要分一些给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野蛮民族?分给他们也就罢了,居然还要降低他们的考试难度?是不是疯了?这条消息一出,天下士子学生还不造反?
蛋糕就这么大,那么多人眼巴巴的盯着,对其垂涎欲滴。你倒好,横插一脚,直接切走了一小半,而且这一小半还是给了读书人最看不起的一群人,你让这些读书人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疯了不是?
陈飞念完奏本,将奏本交给宦官,再由宦官交给李世民。他的任务到此结束,默默的退回朝班。
但是大臣们都不淡定了。陈飞说的其他条例倒还好,可以商榷,但是关于科举绝对不能这么改!一旦如此改动了,必将造成天下士子学生的反对,会造成非常恐怖的连锁反应。
因此陈飞一回到队列里,立马就有好几个大臣跳出来反对。
反对的理由都差不多,认为陈飞这么做会扰乱天下学子的心,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不利于统治。
李世民看了眼站在朝班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陈飞,没好气的哼道:“陈飞?既然有大臣对此有意见,你就不出来解释下?”
解释?解释什么?昨天不是说好的,只要我念奏折嘛?陈飞有点儿懵逼。
但是朝堂之上,这么多双眼睛看着,陈飞就算心里不情愿不敢在这时候耍小性子,无奈,硬着头皮站出来,又向大臣们解释了一遍他的观点。
北庭都护府辖下多是原薛延陀部落的牧民,文化水平较低,且居无定所,教学很难开展。其文化水平很难与大唐学子相提并论。
因此陈飞也没打算将两个地方的人凑在一起考试,他的观点是,先在北庭都护府推行教育,在草原上建立城池,城池内部配备军防,工商,教育等体系。先把草原上的教育发展起来。
说是教育文化,其实和洗脑也差不多,给这些整天只知道打打杀杀的人灌输一点儒家思想也没有坏处。
教育发展起来以后就涉及到了选拔考试。
陈飞所谓的“科举向草原牧民开放”的意思是.......当地单独设定一个科举考试,虽然制度与大唐现有的科举考试差不多,不过两者实际上是没有多大影响的。所以并不存在牧民与大唐学子抢夺科举这块“蛋糕”的事情。
北庭都护府单独举行科举,殿试依旧设立在长安,官员依旧需要陛下亲自册封。不同的就是,这与大唐内部的科举没有多大关系,两者相互独立,考试的时间也是错开的。
简单点说,就是北庭都护府的人通过科举以后只能去北庭都护府做官,不能去大唐的其他城市做官。而大唐的学子通过科举以后.......却是有机会去北庭都护府做官的。
当然,这就要看陛下如何安排,北庭都护府毕竟是大唐的地盘,若是全都交给牧民打理,岂不是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因此大唐今后安排到北庭都护府的官员也多是监察一职,没有太大的实权,(顶层的军政权除外)当地基层干部依旧牧民为主担任。
陈飞这么一解释,朝廷中反对的声音顿时少了许多。只要不触及到天下学子的痛楚就好。北庭都护府那地方鸟不拉屎的,估计大唐也没多少人愿意去那里做官,让他们牧民自己管自己确实挺好。
陈飞站在原地咂摸了一下嘴,见无人反对,于是......又默默的回到朝班里去了。
见无人答话,李世民询问道:“众爱卿可还有意见?”
房玄龄想了想,站出来道:“陛下,陈飞此法等若推翻了北庭都护府原有的管理制度,虽臣以为大致可行,不过许多细则还需要好好推敲,不可鲁莽定论。”
“恩,确实需要好好推敲一番。朝廷之上就不议了,散朝以后,朝中三品以上官员来两仪殿商讨此事,陈飞,你也一并前来。”
“臣...遵旨!”
宦官很机灵,见李世民又退朝的意思,连忙宣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即,早朝散去,三品以上的官员散朝以后纷纷向两仪殿走去。陈飞默默的跟在最后。他不求出头,只求能在最后混过去.....
忽然走在最前面的长孙无忌停下了脚步,等到陈飞走上来以后,朝他展颜一笑,呵呵道:“不错,不错,小小年纪主意却是老道的很,非常不错!来越欣赏你了。”
突如其来的夸奖让陈飞顿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只能不断赔笑谦虚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