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明之崛起1646>第52章 铸炮专家

众人闻言都是震惊无比,尤其是徐尔路这个行家更是深以为然——气孔从来都是炸膛的罪魁祸,没有了气孔为害,成品率必然成倍提高。还有不用打磨炮膛,光是这一步便能节省至少十天时间!

其实铁范铸炮的有点还有很多是苏承羽没说的,例如铁质内范稳定,不容易在浇筑的时候歪斜。还有铁范脱范度快,在脱范之后炮身还是红热的,像修整炮身不平整之处、钻火门等工序都可以在此时进行,比炮身冷却之后再做轻松数倍。

末了,苏承羽又简单补充了一句,“当然,工艺细节上的问题自有我来解决。”

然后他便开始对徐尔路及工匠们详细讲述了铁范铸炮的流程。

铁范也属于铁制品,自然得先用泥范来浇铸。所以先要制泥范,跟铸炮的泥范正好相反,等于用泥捏成大炮的样子。

不过比起铸炮,铸铁范的泥范不必太担心气孔问题,毕竟不会承受太大压力,所以其泥范制作起来轻松许多。

为了方便脱范方便,铁范并不能铸成整个大炮的尺寸,而是分成几段。两千斤炮分四段便可。每段又分为左右两瓣。

铸炮时将每一段的两瓣扣在一起,然后将所有分段摞起来,外层用铁箍上下左右扎紧即可。

立刻便有工匠提出疑问,“万一这浇铸的铜水和铁范烧在了一起怎么办?”

那名家乡用铁范制造农具的工匠笑道:“铸过锄头、铁叉的都知道,铁范内壁是要刷隔层的。村里的铁匠多用细灰、泥沙加水涂在内壁上,然后再用煤灰加水刷一遍。”

苏承羽点头,“正是如此。”其实这铁范内壁的覆层和砂模铸造用的原料相同。后世用来铸造的型砂一般都是极细的沙粒、细粘土加、桐油、碳粉混合而成。不过铸造千斤大炮这么大的部件倒也不必这么精细,用土法就足够了。

待确认制范工匠们都搞清楚了工艺细节,苏承羽便吩咐大家开始制作铸铁范用的泥范。

制作大炮形状的泥范比之前更为简单,现下的制范工艺为了保证整个泥范的均匀,是要将泥范架在一根巨大的木杆上不断转动,利用离心力使各方向均匀。

圆柱形的泥范自然更方便用木杆旋转,不像铸炮用的泥范,还要加很多木件支撑。

这些工匠端的技艺熟练,仅用了一下午工夫便将泥范制好。苏承羽为了加快泥范干燥的过程,还让工匠在泥范外层的原料里加了些石膏。并且为保险起见,他还让工匠们多制了几个泥范备用。

待工匠们将泥范置于棚中,剩下的便只有耐心等待其阴干了。

经过一天的接触,苏承羽了解到这个徐尔路是名举人,来管理赣州军器局不过两个月时间。

是杨廷麟为了铸炮,才依靠自己的私交请他从上海辗转水路来到赣州帮忙的。

徐尔路原以为自己对铸炮已颇有心得,但这次见了苏承羽之后才知道人外有人。

除了这铁范铸炮之外,交谈之中陈州王提到的什么线膛炮、后膛炮闩、光学瞄具之类的概念听得他瞠目结舌。虽听起来都极为匪夷所思,但让苏承羽这么说出来,却又让他觉得非常合理,甚至很快就有望实现。

是夜,徐尔路亲自送夜宵到陈州王下榻的驿馆,然后趁机讨教些“高精尖”的铸炮知识。

苏承羽也不藏私,有问必答,到底能为大明多培养一个技术人才是一个。

后来两人从铸炮说到火器,从火器说到自然科学方面,最后苏承羽干脆将各种数理化知识想到什么说什么。

这徐尔路也颇了得,本身有很扎实的近代科学知识底子,苏承羽所说的东西他竟能听懂了五成去。

他越听越是惊讶无比,各种闻所未闻的概念、定理、公式苏承羽信手拈来,而且思考问题的角度极为新颖,片刻工夫就让他有茅塞顿开般的明悟。

眼看夜深,他不敢耽误苏承羽休息,便要起身告退,临走前无不感慨道:“下官祖父钻研几何、算学经年,下官自以为他是大明在这方面的翘楚。今日遇到殿下,方才知道下官所知实在有限。”

“钻研几何、算学?”苏承羽心中一跳,还自以为是翘楚?他忙问道,“敢问令祖尊名?”

徐尔路肃容拱手道:“崇祯朝内阁次辅,讳上光下启。”

“光启?”苏承羽愣了一下,徐光启?!

怪不得敢说是几何翘楚,这是中国第一个翻译《几何原本》的学者,大明的“中科院院士”啊!

他猛然想起徐光启有五个名字带有“尔”字的孙子,皆有一番学识,最终繁衍出一个庞大的家族,现在上海徐家汇就是他们从前的聚居之处。

那这个徐尔路应该就是其中之一了。

难怪他对几何、数学之类基础扎实,又对铸炮颇有研究,原来是家学渊源。要知道,历史上自从徐光启去世后,大明就很难铸造出质量过硬的红夷炮了。

杨廷麟能请到徐尔路来管理军器局也真是得了一员良将。

苏承羽忙揖礼道:“久仰久仰。令祖实乃大明几何学启智第一人!在下所学,也有很多是源于《几何原本》的。”

“怎敢当。”徐尔路忙谦道,“他老人家若还在世,恐怕也得向殿下讨教一二。”

于是之后几天,徐尔路只要有空便来缠着苏承羽讨教各种知识。

苏承羽索性按照徐尔路的基础,开始以及初中理、化课程,这样学起来也能比较系统一些。

三天后,苏


状态提示:第52章 铸炮专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