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汉第三帝国>第50章郭宗林首战告捷

杨赐身为弘农杨氏家主,更是世家大族领袖人物之一,敏锐的察觉到现场众人的汹涌情绪,立即出列,躬身向刘曜行了一礼。

他恭声奏道:“启禀大王,老臣以为既已设立御史台,再令设谏议台,只会增加财政负担。”

刘曜就知道谏议台的制度一旦说出来,肯定会有人反对。

前面政事堂、十二部的制度,不过是把东汉朝廷的中央官职按照职能重新分门别类,换了一个名目罢了。

他们这些人对于军政分离,文武分家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毕竟世家大族有的是人,家中子弟从军从政都可以。

甚至他们不会反对刘曜用相台、帅阁来分割相权、军权,毕竟君权弱了,臣权才能强。

他们可以通过举荐家族子弟入朝为官,来掌握更多的权力。

可是,让泥腿子骑到他们的头上,那是绝不可能的!

刘曜没有回应杨赐,而是任由对方就那么站着,扭头看向了下面坐着的众臣,众臣皆不敢与之对视。

他的目光掠过一个又一个文臣,最后落在了班恭与张俞之间的那个中年男人身上。

“郭泰,你以为如何?”

除了班恭、张俞、郭泰有资格参加会议之外。

其他如领兵在外的皇甫嵩、朱俊、班通、虞玉等原百姓军一军之统兵主将,按理说也该来参加,毕竟涉及到军制。

不过,刘曜早在百姓军成立之初便定好了规矩。

而且他还多次暗示即便以后一统天下,也不会对这套制度进行太大的变动,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些细微的调整。

故而他们参不参加,都无法对这次朝议体制的结果产生太大影响。

反正刘曜举办过称王典礼之后,册封功臣,又不会忘了他们。

再说,凉、并二州现在乱的很,荆、扬境内也有不平,如江夏郡,所以他们这些军中将领哪怕是想来参会支持刘曜的新制度,刘曜估计也不会答应!

以上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此次朝议没有出现军方系统的人!

有人可能会担心,兵力都外放了,刘曜不怕长安城被突袭么?

说实话,刘曜还真不怕!

首先,京兆与左冯翊边境各驻扎着一万多兵马!

其次,长安城各门,皆有一个曲的兵力把守着,皇宫内各殿门不仅有守门的卫士,还有甲士与弩兵等巡逻的队伍!

城内与宫内的兵力加在一起共有一万多人,且都是携带精良武器的精锐!

最后,长安城外还驻扎着原百姓军的大营,如今里面大都是从各地招募的新兵,且每日都进行着各种训练,人数目前已过万,战斗力虽比不上精锐,但也能一战!

有如此多的兵力拱卫着长安皇宫,刘曜自然可以安心的召开会议。

他只有先把朝廷体制定下来,才好在称王典礼结束后,按新的官职对麾下臣工进行封赏。

话说回来。

郭泰此人,若非刘曜穿越而来,他恐怕已经和历史上一样于建宁二年病逝了。

他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

成年后,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名士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他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

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

官府辟召,都不应命。

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

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

在原时空的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哀恸不止,于次年正月逝世,终年四十二岁。

他死之后,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有近万人前去会葬!

一个人死后,竟然会有近万人自发的前去会葬,请注意,是没有受人胁迫,自发自愿的前去会葬!

由此可知,郭泰生前拥有多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

刘曜记得此人的厉害,所以早有布局,从而留住了他的性命!

历史上郭泰的早逝,实乃华夏教育史上的一大遗憾!

可以很负责的说,他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教无类的圣贤!

不像刘曜这个穿越者,借用后世的先进经验而成为“当世圣贤”。

郭泰是真正的具有真才实学,足以开宗立派的一位大贤者!

他的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却从道家,尤其从下层平民百姓那里汲取很大的思想养料,难免被所谓的“正统儒家”所轻视。

前文有介绍过郭泰的“有教无类”,孔子虽言“有教无类”,但其学生却以贵族为多,而郭泰的学生,从贩夫走卒到囚徒剧盗都有!

大概正因为郭泰这种不计出身、培养后辈的精神,史书上未曾给他立传宣扬,但在郭泰老家的人们心中,他光辉的名字却辈辈相传。

比如,后世介休当地的人,都称郭泰为“郭林宗”。

“林宗”是郭泰的字,称一个人的字而不称名,乃是亲近的表现,只有朋友之间才会如此。

关于郭泰的介绍虽然有点多,但此人的确很重要!

他的存在,对未来汉帝国的教育事业及思想界的统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他是寒门士子的精神领袖,更是刘曜用来平衡世家大族的重要人物!

听到刘曜问话,


状态提示:第50章郭宗林首战告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