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明鹿鼎记>【0285 府试】
忙了。

虽然今天只有八名考生考试,但是考试场外仍然有上百人,或是看热闹,或是有自己的亲属朋友,在外面等待。

他们是能够看见考场内的情况的,以示公正。

考题由永平府周边的十多位儒学大家联合所出,每个人针对每个题目类型,各出一题,永平府提学再在开考前,按照类型将题目打乱,当场从每个类型中,挑出其中的一道题,几道题一起组成这次的科目试卷。

可以说,这套流程基本上杜绝了泄露考题的可能性,非常公平了。

这也就是第二场府试,才有当地官员参与改卷这一节,而且只是其中的一道题而已。到了最后一场院试,考秀才,则更加严格,连改卷的人也需要备好几个,然后抽选两个人出来,互相交叉阅卷,连最后一点可能的作弊渠道也会关闭。

和第一场一样,韦宝的镇纸(黑色国产手机),很顺利的通过了检查,这个时代没有人能辨别韦宝这个高级镇纸是啥玩意,都以为像是韦宝说的,由宝玉制成。

第一道论判便将韦宝难住了,搜了一下,廖夫子没有押中这道题,考的是一桩经济案件。

这可把韦宝的大汗都急出来了,他的水平,放在科举场上,实则连半桶水都没有,三分之一捅水都没有。

确切的说,如果不靠抄袭,韦宝甚至连一句话都不敢往上写。

案件这种东西,又必须举证确实,每一条律法都必须与《大明律》对照使用,一点马虎不得。

大汗流淌了十来分钟,韦宝一咬牙,硬是动笔,总不能空着这么一道大题不写吧?将廖夫子出的一道跟这题目有点搭边的论判先抄写在草稿纸上。

然后,韦宝在《大明律》和《大诰》中搜出好几条和这个案例有关联的条文,也抄写在草稿纸上。

最后,韦宝将这几条相关的律法条文,代入廖夫子的论判当中,涂抹掉原先的论判中引用的律法条文,就这么生搬硬套的弄出一个拼装货出来。

这么来回折腾,过去了一个时辰,幸好考试时间充裕。

韦宝擦了擦满头大汗,将拼装货工工整整的誊抄在了试卷上。

这才开始做下一道题。

按照之前祖春才跟自己说的,韦宝在诏,诰,表内科一道中,选取了很少有人会写的诰,为自己的答题。

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议:“臣等昧死上尊号,王曰:‘秦皇命曰制’,令为‘诏,天子自曰朕。

汉代的诏书使用诏版。

唐代的敕书,使用黄麻纸。

诏令,诏策也是诏书之意。

诏书的内容相当广泛,大体上是每遇朝廷要举行大的活动,或王朝更替,或皇室婚丧嫁娶,或任命、降黜官员等,皇帝都要下达诏书,据《堂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载,其形式有改元诏、上尊号诏、遗诏、降黜诏、皇太子纳妃诏、立皇太子诏、封禅诏、贬责诏等。

诰,则是告诫之文。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古者上下有诰,秦废古制称制、诏。前117年(元狩六年)汉武帝初作诰,但是并未用来命官。

《后汉书窦宪传》:“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诰命指朝廷发布的命令。唐称制不称诰。

宋始以诰命庶官,凡追赠大臣、贬谪有罪、赠封其祖父妻室,不宜于廷者,皆用诰,通谓之制。

明命官用诰敕。

诏和诰之所以很少有人会在府试这种考试中使用,是因为考生们现在连童生资格还没有正式获取呢,更不要说秀才。

就是秀才,也不会自大到觉得自己是当官的人,会写这种由上而下的题目。

那等于觉得自己能当到帮皇帝代写文章的超级大官了呀,谁会这么妄人?

表是官员给皇帝上的奏章,下级给上级官员也可以叫呈表章。

所以,一百个学子当中,一百个都是选择写表。

毕竟读书考科举就是为了以后能当官,当官就少不得要写表。

韦宝选择了诰这一文体之后,便从廖夫子仅提供的两篇诰的范本中挑选了一篇,原原本本的抄写了下来。

这次速度就快了,韦宝抄写完毕,觉得还有点时间,又从《曾国藩家书》当中抄写了两句话下来,增补在了这篇大作的末尾。

韦宝是觉得,完全抄写廖夫子的好像有点不太好,总归要有点自己的东西吧?

反正祖春才说了会帮忙的。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勿以小恶弃人大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后辈的,勉励他们读书上进,做人处事。

韦宝觉得放在这诰中,应该合适!因为诰也是代表皇帝,代表朝廷,对下面的人说话嘛。

等到韦宝全部写完,八名考生当中,已经有五个人交卷了。

韦宝看了看用来


状态提示:【0285 府试】--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