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出打火机,就有制造引信的技术条件。
很多时候,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是分不开的。
而事实上,民用工业始终被军事工业带着前行。
每一次战争都能催生一堆科技的进步,战争始终是人类社会前进当中的主旋律。
虽然说战争是政治经济的附庸,但每一次战争,都在决定着政治经济的走向,胜者为王,胜利者才有资格指定规则。
打不赢,只能说明这一方势力代表的政治形态不行,或者已经不行了,落伍了,或者尚未积累到改天换地的能量。
韦宝想造打火机,还有个原因,因为火柴虽然很强势,但鉴于这个年代的人用惯了原始的火折子,穷人一时半会难以改变习惯,也没有办法在温饱尚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花钱购置生活用品。
火柴啊,肥皂啊,更多的是提供给富人使用,所以,需要一种类似于火折子,但更加科学,更显得高贵的东西来替代,一定能顺带将火柴也带火。
综合军事需求和民用需求,所以韦宝选择研发打火机。
当世界上第一支手枪问世不久,第一只早期的打火机也就出现了,因为它就是用手枪改成的,叫火绒手枪。
这种打火机还长期被做为身份的象征和办公室的摆设。
现代打火机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两种;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砂轮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打火机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可燃性气体。
早期多用汽油,因有异味,在韦宝的后世已很少使用。多采用丁烷、丙烷类和石油液化气。
它们经加压后充入封闭气箱,一旦释放至空气中便吸热气化而迅速膨胀,极易点燃。
韦宝没有这么强大的气体密闭技术,只能选择技术难度更低的点火器。
古人不是通过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钻孔,便是通过燧石相互撞击点火;后来还运用气动原理点火——点火泵或气动点火器。
在中世纪法国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种质量有所改善的气动点火器。
从14或15世纪到19世纪初,撞击式点火器就已经非常流行。
17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带有火绒和硫磺火柴的“图林根点火器”。此外还有所谓“导火索点火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
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
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应就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韦宝要做的就是这种油棉打火机,以汽油作燃料,钢轮摩擦电石着火,这类打火机在韦宝的后世已经趋于淘汰,只有古董爱好者才会收藏。
镇远舰上就有很多清末到二战后的古董,油棉打火机也是其中之一。
唯一让韦宝生气的就是,镇远舰上有很多军武产品,可都是为了拍电影用的,并不是真枪真炮,真的手榴弹和手雷,还有很多掷弹筒,轻型迫击炮的模型,都仅仅是外表的。
若是有现成的引信模型,他也不用大费脑筋了。
“用这个仿造。”韦宝将手中的一枚油棉打火机打着火,对邓二鲜和几名军工署的铁匠出身的技术工道。
几个人瞪大眼睛看着公子手中发生的奇迹。
虽然已经接触过制造火柴,但火柴摩擦起火,仍然算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公子这种按一下就能着火的东西,又比火柴神奇的多了。
几个人答应一声,然后围着这枚精巧的铁匣子看。
韦宝有一套工具,用最细的十字螺丝将打火机一步步的拆开,并且边拆边画图纸:“每一个部件都要仿制到位。”
韦宝一边说着,自己也在一边学习,一边思索触发起火的引信,知道不解决这个问题,未来就算是有了无烟火葯,也无法生产出合格的子弹,炮弹,手榴弹。
总不能用引线点火,然后扔出去吧?
自己要做,肯定做的都是后膛发射枪,后膛炮。
不可能还傻乎乎的跟这个时代的落后热武器一样,还玩什么鸟铳,神武大炮神机大炮,红衣大炮,这些笨重家伙。
就算需要大口径火炮,也一定是后膛炮路线。
还得有螺旋弹道膛线那种。
虽然没有接触过,但韦宝还是懂一些原理的,而且镇远舰上那些古董的模型是完全正确的,外观,比例尺寸都符合历史原型。
只是只用于拍摄影视作品,有时候会被各个剧组租用,所以,多为只会冒火,冒烟的空架子,完全没有内核关键部件,放的都是做效果的空包弹。
不光研发打火机,韦宝还让邓二鲜在研制无烟火葯的同时,改进密封圈,并且研发钢笔内的吸水皮套和染布用的染料。
这些都属于化工范畴,韦家庄已经有了两万多人口,这么多人,需要自给自足,不能再靠外界采购粮食布匹。
现在粮食充足了,保暖和遮丑的衣服也不能少。
否则很多人还处于叫花子形态,连关键部位都没法遮住,不像样子。
圆珠笔比钢笔更便宜,更省钱,但韦宝知道反而是圆珠笔的技术难度更高,至少就他眼前的技术看,是这样的。
要做出圆珠笔,最大的难题是笔头,即便直接过渡到中性笔,那个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