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重启大明>第五章 君临(十七)

“只要这些军户扎下根脚来,这番邦之地,过上十年,末必就不能成就一个小中华!”曹吉祥看着那些正在下船的军户,脸上堆着笑向丁一这么说道。

不过同样跟在丁一身边的景帝,就在埋怨丁一了:“风闻诸部阁欲将卫所裁尽,以军户实海外之土,部议已然无阻的事,如晋为何节外生枝,强行阻止?若是不然的话,千万军户至此……”

丁一摇了摇头截住了景帝的话:“那只怕大明危矣,而海外也难安。”

景帝提出来的这件事,是有原因的。因为朝廷的确曾有过这样的意思。

华夏本土因为预备役的推行之后,卫所基本就是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不要以为开疆拓土之后,华夏本土的地价就会下,相反的是,越来涨辐就越高了。丁一刚刚拿下云远的时候,就已开始涨了;直到吕宋、爪哇在手,就算是云南的良田,也要涨了一倍的价,至于两广地价,那是翻着跟斗往上蹿!

工业革命就是从两广开始推行的,工厂也好,冶炼厂也好,都需要大量的土地。

地价怎么可不能涨?两广是涨得最利害的,泉州也是跟着涨,因为在泉州驻了一个四海大都督府的守备处,舰队的补给带动了整个城市,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同时席卷了此处;江渐虽然没有和两广那么离谱,但也远比云南那边要涨得多。

专门提到地价的问题,是因为卫所失去了意义之后,卫所那些军屯的田地,就成了许多士大夫阶层所眼馋的所在。甚至六部和内阁,已经上了方略,大意就是“每处遵两广之例,以一师驻守,再配以类如两广之人武官吏相协”,然后卫所这边,是打算尽数裁减的了。所谓每处。就是布政使司,大明为了和蒙元做切割,公文上不用“省”这样的称谓。

但是,十年下来。丁一也不过练成了第一师和第四师,这两支足以一师之力,镇守一布政使司的部队;在京师的第二师,并没有独立驻守一个布政使司的经验;第三师虽然在关外镇得住场面,但那是因为它特殊的兵员构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群众基础。

如果把第三师调到关内镇守一地,至少丁一是完全没有信心的。

至以第五到第十师那些部队,压根就不要提了,大约第一到第四师随便拉哪个出去,都可以一敌六直接碾压掉,这从第二师跟第五师的士兵械斗之中,都可以看出战斗力的差距了。

当时丁一极为震惊,感觉这年代的士大夫当真凶残得可怕,一点也不在意这卫所是明太祖设下来章程啊,说裁就裁!其实丁一早就想淘汰它。这个压根就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卫所制度,但他担心反弹太大,毕竟是祖制啊。

谁知在利益面前,士大夫却没有丁一那么多顾虑的。

事实上,明末不就是为了利益,士大夫才把大明给弄崩了么?

丁一真的是,高估了这个阶层的底线了。

裁掉了军户,兵部那边明显也有利益的,马昂当时还找丁一邀功:“以军户实海外,老夫及诸公之举。实足解晋公之忧啊。”丁一不总是说海外明人太少么?军户裁了,都给丁一扔海外来,卫所的地,大家不就可以分了么?

至于说种田的劳动?黑人、倭人、埃及人。大批输送回来,这就是人口红利嘛,战争红利不单单是银子啊!虽说黑人不少都很懒,不过士大夫和豪强们发明了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就是用倭人管理黑人,据不知道真实性有多少的传闻来说。这样效率很不错。如果黑人到了忍无可忍罢工时,豪强就弄私刑,把倭人杀了给黑人出气。通常昆仑奴们就会觉得华夏主人很不错,又接着干活了。

这样对于士大夫来说,正在不断上涨的价格的土地,有了;干活的奴隶,也有了;还能找丁一表功,感觉丁某人还欠大伙一份人情呢!至于皇帝?对不起,皇帝怎么可以“与民争利”呢?

最后还是丁一这边硬扛着,这事才没成。

要不除了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之外,朝廷大佬们,真敢直接把卫所就这么裁掉。

丁一是跟马昂谈了一夜,才让马尚书明白,别说一师之军镇守一处布政使司,三师之力都不见得就能镇守得了一个布政使司!

并且,能很好完成人武工作,预备役训练等等事务捉起来的官吏,也不是那么好培训。

这不是懂训练就行,人家要种田,要上工,都拖来练兵,不用吃饭么?工厂、田地也全不管了么?这还得懂得怎么调控两者之间的平衡。两广也是用了十年,才培训出来这么一批人手啊,其他十来个布政使司,一时之间哪里去寻着这么多人手来用?

所以对于两广以外的地方来说,卫所,还是有着他们存在的价值。

如果真是这么一下裁了,南边的福建、浙江、云南、贵州还好,虽然没有跟两广一样完全土改,但也有许多类似的改变,基本上土地而造成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存在或者说不太尖锐了。但北边不一样啊,工业又没发展起来,士绅丧心病狂地圈地,要不这么十年,那么多从北边逃荒过来的人,是怎么来的?

这要阶级矛盾到了一定程度,说爆发就爆发的,特别有南边几个布政使司做为对比。

要是连卫所也裁掉,到时才真的是天下大乱。

景帝虽说也坐过龙椅,但他在军事方面,那真的比不上兵部尚书马昂的。

所以他想不通,丁一这时心情不错,信口扔了一个问题给他:


状态提示:第五章 君临(十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