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行笑笑,没有多说殷晓静的事儿,进屋坐下之后直接把画卷在茶几上慢慢的摊开。这画昨天才画好,当然没来得及装裱,就是一张大大的宣纸,长两点米米,宽零点八米,是一幅横轴,布局方式跟鹊华秋色图类似,展开以后放佛瞬间将整个泉城收录在了画卷中,几乎上泉城能说得
上名号来的景点,都能在画卷中看到熟悉的影子。比如说鹊山和华不注山,这两座小山包在画卷中占据的篇幅还不小,山头的形象也比较突出。这不是因为他对这两座山有更多的偏爱,而是这两座小山包相对而言确实更加有名气,而且这两座山的物性也
比较强,在大大小小的山包中属于顶尖的存在,仅次于英雄山等寥寥几座小山包。
没错,他在刻画这些山水的时候,哪座山能占据更多的篇幅,哪座山的形象能更加突出一些,主要的选择因素不是别的,正是这些景点的物性。
也就是说,他画的其实并不是这些山水的外表,而是这些山水的本相。换句话说,他画的其实是泉城的本相,如果有对泉城的风貌比较熟悉的人看到这画,就会现画里的泉城跟实际上的泉城有一些区别,有的地方区别还挺大,但整体感觉却又跟泉城几乎一模一样,就像人
们看到的鹊华秋色图。乾隆当年第一次看到鹊华秋色图时还不敢相信泉城有这么高耸的山脉,可是当他南巡路过泉城在城头上眺望时,却夸口赞道:“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不管乾隆能不
能像徐景行这样直接看到鹊华二山的本相,但无异能感受到那种高耸的气场。不过想想也正常,乾隆好歹也是一朝帝王,在当时的威望也挺高,自身的物性应该很强大,能感觉到其他事物的物性越是正常的,要不然也写不出“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印证得神髓”这种听起来有点神神
叨叨的句子。
而他的这幅画跟鹊华秋色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初看有点不合实际,可细细感受却又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好像现实世界本应跟画中的世界一样才是正确的。所以就连他自己看到这幅画横摆在茶几上,看到画中的泉城全貌时,也有点心潮澎湃,他这也算是将一城山水色全部囊括在一幅画卷中了,而现实中能做到这点的画家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就算是古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