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佳艺根据被打爆的客服电话便能猜到第一期《百万富翁》是否成功了。
但统计后才发现“成功”的程度远超想象,整个香港在该时段收看电视的观众,七成以上都在收看他们这档新综艺节目。考虑到这个年代还有很多人合租看一台电视,或是邻里之间看一台电视的情况,昨天晚上怕是有半数的香港人都在收看他们的节目。
第二天媒体先给出了各种五星好评,一堆收了钱和没收钱的公众人物也对这档节目无限拔高,总之在全民赞誉的节奏下,没人敢于逆风而行,非要去挑个毛病,那时候新意公司和逸群公司都会找你谈心的。
如果说有什么不够好的地方,那就是问题难度在这个时代有些高了。
现在是七十年代,毕竟还不是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佬觉得那些问题不难,那数建立在二十一世纪大家知识面都更丰富的前提下。
但此时的香港只有两所认可的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专上学院只有“树仁学院”和“香港浸会学院”等几家,可谓寥寥无几。
根据统计,香港这时只有5的中学毕业生能享有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中学毕业后,只有不到两个人能上本地大学,即便算上那些出国留学的富家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绝不会超过5。
这就是说每一百个香港中学生毕业后,至少有95个人得出来工作养家,而且做得都是没什么前途的工作。
这便是佳艺艺员培训班里清一色中学和小学学历的俊男美女的原因,这些人还算是幸运的了,至少还有一副好皮囊。
现在再联想一下星爷后来为什么老是把“受过高等教育”这句话放在电影里,除了讽刺也有自嘲的意思,这个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那一少部分人,不是家庭条件优越,便是真正的天才,他们是真的高人一等。
但别看这些人只占了5都不到,香港95的财富就掌握在这5的人手上。而那95的人想挤进这5的行列,基本上只能靠老天爷给你一个天才的脑袋,或是一副精致的皮囊。
当然了,你肯努力也不是没有机会,理论上百分之百是有机会的,但实际上在佳艺和中原娱乐光靠努力,而没有足够的天赋,绝无可能做到中层以上职位。虽然底层职位就已经超过香港的人均gdp,你的子女也会有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就是大佬给普通人奋斗的希望。
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挨不上边,现在的香港人知识储备贫瘠,但《百万富翁》的题目却是21世纪的水准,这个时代有能力突破第一保险线的参赛选手,估计也就那5中一部分靠自己能力考上大学的人,比例差不多一百人里能有一个吧,反正别指望富家子弟全都有真才实学,富一代和富二代的意思完全相反,一个是褒义词,一个是贬义词。
第一期《百万富翁》里的二十名选手一共有10名完成了比赛,但这是在前四人都是当下知识储备佼佼者的情况下,否则很可能发生一期就淘汰20人的惨剧。
这不得不让节目组修改节目难度,这方面真得要与时俱进才行,就像那道数学题放到第十题上才合理,今后第五题的难度会降低一些,不然像老金和老邵这样的大人物都得靠运气才能过关。
很快,林动便出面表示:“目前全世界都没有这类综艺节目,我们只能自行摸索,根据每期播出后的反馈收集信息,总结经验,之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第一期节目整体上还算成功,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所以我们决定从第三期开始,降低一些题目难度。同时参考观众意见,从第三期开始每期直接邀请两名选手,其余名额依然采用抽奖的方式选出。”
林动这番话引起了不少争论,“题目难度降低”当然是大家一致拍手叫好的决定,连金庸事后都认为节目组出的题目难度太高,是该把难度降低一些,否则就是不打算让人赢走一百万了。
但每期增加两个直接邀请名额,这个改变引起的反响却是褒贬各半。
老实说,如果参赛选手全都是平民百姓,那也显得太单调了一些,看多了难免乏味,
如果每期都有两个大家喜欢的明星,或是像老金小古这样的名人,那么看点无疑会多上不少,很多人也想看看这些大人物们,是不是真的和他们普通人不一样?
不过,这些话题的讨论全加起来,恐怕也不如小李察一人造成的轰动大!
小李察昨天的表现称得上妖孽,面对邵逸夫和老金时能谈笑风生,这已经出乎人们预料。
更让香港人震惊的是,小李察面对两位英国官员时能用英文对答如流,不仅一点都不怯场,昨晚的主持节奏就没乱过。
大家还发现,小李察全程没有看过一次稿子,这一点邵逸夫和老金可以作证,也就是说他要么是把稿子都背了下来,要么就是只背一部分,剩下的全部自由发挥。
这种控场能力、谈吐能力、临场能力,超越了此时香港九成以上的成年主持人。
不要说香港,这种天才全世界都没有几个,香港人只用一期节目便记住了这个妖孽般的11岁天才,“一夜成名”用在小李察身上再恰当不过,佳艺和中原娱乐的明星团队自此之后,又能再增加一人了。
“这帮人都是从‘天才谷’跑出来的吗?”
老利经过昨天的节目,这会已经成为香港人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