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箭伤人,算何君子!”孙桓高声叫喊,却再不敢大意,下令驱动所在战船,直奔吴班的战船冲了过去。
立刻一排羽箭射了过来,孙桓挥舞大刀,尽数扫落,怒吼着下令,三分队首尾合拢,形成包围圈,速战速决!
果然,见到此景,吴班面露惊慌之色,骤然调转船头,下令急速撤军。
江东的战船立刻蜂拥而上,而吴班则准备了大量的弓箭,靠着铺天盖地的箭矢,将双方的军队隔离开来。
战斗持续了大约一天,吴班撤回了北岸,损失了百余艘战船和近五千兵马,孙桓伤亡不大,此战大获全胜。
“将军,如若乘胜追击,则可一举拿下南岸。”谭雄又来兴冲冲的建议。
“哈哈,不可与其在陆上争锋,且观其变,再做打算。”孙桓还是不听谭雄的建议。
“将军,一鼓作气,机会难得啊!”谭雄鼓起勇气道:“我愿为先锋,击退吴班!”
孙桓正在兴头上,倒也没对谭雄的坚持生气,和声道:“谭将军勇气可嘉,但小心对方有诈,还需按兵不动,来日再战!”
两军各自撤回了自己的领地,孙桓摆下酒宴庆贺初战告捷,而谭雄则密切关注江上的动静,唯恐吴班的战船在夜间发动袭击。
第二天一早,孙桓听到了一个消息,蜀军的队伍和战船,齐齐向着上游转移,看起来很像返回白帝城。
“将军,时机大好,何不趁机渡江而过,取下秭归?”谭雄再次来进言。
孙桓不厌其烦,冷下脸道:“为将者,当熟知兵法,许是敌军欲擒故纵之计。我方有水上优势,何惧对方来袭?反倒是冒然进攻,深浅未知也!”
又过了两日,对岸战船和大营消失的一干二净,谭雄急得直搓手,多好的机会啊!但是,他屡屡献计不被孙桓采纳,知道再去的话,一定会被赶回去,到底还是闭了嘴巴。
孙桓依旧不愿进兵,到底错失了夺取秭归的良机,他武断的认为,这是吴班打不过害怕了,已经撤军回白帝城。
说到底,无论是吴班还是孙桓,都不是一流的战将,又没有真正的谋士,临阵之时,缺少敏锐的判断力。
即便是诸葛瑾这种看似没多少计谋的人物,也比他们要强得多,闻听吴班的大军向西撤退,诸葛瑾立刻通知当阳的韩当,出兵秭归,夺下城池再说。
驻扎江夏的大都督陆逊接到了快马传书,吴班大军向西撤退,立刻大呼不妙,急忙派出朱然率领两万大军,沿江而上,火速前来支援孙桓。
吴班的大军向西撤出几十里后,立刻开始乘船渡江南下,用了两天时间,十万大军终于转移到了南岸。这一系列庞大而繁琐的举动,让吴班的神经时刻绷紧,不敢有些许放松,令人欣慰的是,期间竟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不能不说是天助。
孙桓还像是没事儿人一样,都过去这么久了,依旧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越品味越觉得自己是个人才。
直到探马回报,吴班的十万大军,已经从西侧赶来,孙桓这才如梦方醒,发觉上当了。
此时再想移兵北岸,为时已晚,孙桓驻扎的地方,又没有大的城池,他只能召集大军,列开阵势,准备正面迎击吴班的大军。
“报!大都督陆逊派人送来书信。”一名侍卫进入大帐之内。
“呈上来!”孙桓烦闷的应了一声,他始终对陆逊这个白面书生没什么好感,不就是设了一个计策夺了荆州嘛,这点功劳就成了大都督,不只是自己不服,很多人都气不过,只能说兄长孙权的判断力很有问题。
陆逊在信中提醒孙桓,夷道乃是战略重地,莫要与吴班正面交锋,保住战船,直接退回夷道坚守即可。
“若此退兵,岂不让吴班耻笑,陆逊着实小瞧于我!”孙桓将书信扔在一边,改变了主意,坚持要跟吴班在陆地上大战一场。
一个时辰后,吴班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西边杀了过来,见孙桓已经有所准备,吴班喝令大军停住,两军呈现对峙的场景。
“何人敢去挑战吴将?”吴班环顾四周,高声问道。
“末将愿往!”张苞应了一声,挺起丈八蛇矛,冲到了两军阵前。
张苞也是个急性子,吴班还没答应,唯恐张飞后代有闪失,连忙低声吩咐副将,若有不测,定要救援一二。
孙桓看见这个愣头小子就气不过,上次要不是他哇哇乱叫惹自己分神,又怎么会被人射中头盔,丢人现眼?于是高声问了一句:“来将何人?”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你爷爷张苞是也!”张苞声若洪雷,气势不凡。
张苞?孙桓终于想起来了,应该就是张飞的儿子,这么说的话,父子俩长得还真有几分神似。但是孙桓看张苞年纪尚轻,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声冷笑:“汝父新亡,又来讨死,急着陪葬,倒也孝顺啊!”
“孙桓小儿,死在临头,何来废话!”张苞气得怒目圆睁,毫不畏惧的冲向了孙桓。
孙桓冲身后一招手,部将谢旌拍马上前,迎向了张苞,大刀一记横扫,直取张苞的腰间,张苞一抖蛇矛,轻松挡开谢旌的大刀,随即一道黑光,以迅雷之势,直刺谢旌的前胸。
谢旌向后仰躺,手中大刀一刻不停,由下而上,朝着张苞的左臂挑了过去,张苞手中的蛇矛一记翻转,再次荡开谢旌的大刀,随着哇呀一声大吼,整个人从马上跳了起来,一记力劈华山,砸向了谢旌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