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进长安之后,刘岳的声望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于南越国和匈奴两个使团,他们将会带回去一个被神化的刘岳形象。
在长安逗留了几日之后,南越王就准备回去了,临行的时候,他留下了自己的长寿“秘方”一本用兽皮装订而成的生活习惯记录,当然除了这个,他还和刘岳签订了橡胶和茶叶交易条款。
作为交易,他从刘岳的雁翎军中带走了二十五人和十五架动力伞,照例使团离开的时候要想皇帝辞别,当刘启看到那些动力伞的时候眼睛都有些发直。
这件事虽然它很早就知道,但是真的看着自己的利器拔地而起,跟着别人走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是非常不爽的。
“陛下,我们早晚会有更好的,像这种低级的东西能够给我们换取海量的资源,不妨就出让一部分权益给他们,这又不会坏事!况且,我还在那动力伞上加装了一些东西,这二十五个人,绝对会誓死保护那些东西的!”
刘岳的说法令老皇帝放了不少心,不知为何,只要一听到刘岳的承诺,刘启就很舒心,而他自己似乎也已经喜欢上这样的感觉了。
正如刘岳所说,他确实在那十五架动力伞上做了手脚,减速箱中被他加入了一支足够将之炸碎的炸药,要是赵佗那老家伙老老实实的按照条约上的约定,那便万事大吉,但要是这老家伙轻举妄动,那就让他见识一下自己的能力。
长安的一场热闹结束之后,刘岳就该回转咸阳,继续教学兴军了,而这一次随他回去的除了来时的几人,他还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
这个家伙就是纵横西域的高手,正是张骞,而这一回,刘岳准备让他的眼光更加开阔一点,为此还送给了他一张非常详细的世界地图还有一些地理材料。
这些东西可是整整花费了他一千功勋值,为了方便他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那些国家交流,刘岳还准备了一本小册,小册上是数十种语言的基础问候语以及一些高频的词汇。
张骞得了那张地图之后,立刻就如饥似渴的开始研究,本来骑着马的他,硬是挤进了刘岳的马车中,竟是不肯放弃一点研究的机会。
穿越前,刘岳也是一个“旅行家”,所以对于很多地方的语言都是略懂,于是乎,还同时充当起了张骞的老师。
外交家是一个国家强大影响力延伸的先锋,所以像张骞这样的人,必须要给予他很多的支持,虽然现在,刘岳的主要目标是放在养精蓄锐上,但是无论张骞准备往哪个方向走,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都是匈奴。
陆地上北方的商路几乎被匈奴阻隔,他们的触手已经伸到了阴山中段,所以汉匈的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
战争和外交相互支撑,才能将国家利益巨大化,这一点刘岳深有体会,所以他现在就是要储备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这个世界稳健向前的同时,保有大汉的优势。
浩浩荡荡的回到了咸阳城,咸阳城守余牧就亲自带着封地里的大小官员前来迎接,不得不说,这个余牧也是一位能人,几个月的时间,就这个地方迁入的居民安置得妥妥当当,就连韩安国这个总揽封地政事的一把手也在私下里说比在梁国待着的时候轻松多了。
似乎是挑好了时间,在刘岳离开的这些天里,响应招生号召的学子纷纷前来,甚至还有一些已经二三十的壮汉,目前已经大概有两百多人聚集在咸阳城的驿馆中,人数继续增加的话恐怕驿馆就撑不下了。
一开始,刘岳觉得兴学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但是现在他不这么想了,大汉境内郡县众多,这还是目前的,仅凭一个黄家军事学院显然是不能够胜任这样的育才大业的,他需要更多的能人来帮他,让先进的文化以最快的速度在炎汉大地上流传。
这样的功业就只有找帮手,找那些能够迅速接受新生事物,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之人来帮他,让他们定期在这里经受短时间的学习之后,再回到他们的家乡,建学堂,兴教化。
瞬间想了太多的事情,刘岳都觉得自己的脑袋有些发蒙了,在城守再三的呼喊下他才回过神来。
甩了甩头,再次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千秋功业,须要小步快跑,但不能好高骛远,心思恢复澄明之后就把张骞交给了余牧。
咸阳城里的规矩,新人来,要带他先熟悉城中的景象,如果是免试学员则还需要去登千阶梯、参观学院。
刘岳则是自行来到了咸阳驿馆,这里果然已经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了,不过看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就知道他们这一路走来也是吃了不少苦。
虽然刘岳心中有想把他们全部留下的冲动,但是理智很快就占了上风,这虽是历史上文景之治的时代,但是人们精神上的不富足,远不是几个皇帝搞搞改革就能提升的,所以这些人中还有一部分都是只能识得几个文字的文盲。
尤其他们的年龄已经偏大,明显是不可能和那些小家伙们一起学习的,可是刘岳也不准备将他们赶出咸阳城,因为他筹建军队才刚刚开始,既然人都来了,那就将他们编到南宫羽那里去,这个问题是该他头疼的。
必要的测验是不可少的,好在兴学令是皇帝指令,那些孩子的家长也不敢将自己毫无根基的孩子送来,否则那就是欺君,所以这一批学员尽管水平上良莠不齐,但还是令刘岳满意的。
当下另一个问题就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