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加紧进功!”别看沮授似乎毫不在意,其实心中挺紧张和焦灼的。在探子退后,连忙下令击鼓进军,欲尽早击败徐晃部,以恐夜长梦多。
“咦!”本来就压力山大的徐晃,听得袁军再次操鼓而击,加大了攻击力度,不由轻咦出声,在不解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其他的猜测。
有道是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徐晃部还有万余可战之士,身后有无数民众,袁军要一举歼灭,也必会损伤无数。在袁军占绝对优势下,徐徐图之才是上策。徐晃可以肯定对方的沮授明白。
徐晃不解归不解,面对袁军如潮水般的攻势,也无暇多想,只有平心静气沉着应战,指挥着有限的兵力,抵抗着数倍的袁军。
和徐晃一样惊讶的还有高览,高览不明白后方的沮授为何一下子急噪起来?就目前形势而言,对袁军十分有利,根本不应如此操之过急。
没错,高览认为沮授有操之过急之嫌。不过高览这时候也不会去找沮授理论,更不会停止攻击,而是闻鼓奋战,听令行事。
袁军的加紧进攻,让本就无比残酷的战场更是惨不忍睹。残肢断臂到处都是,痛苦的呻吟充满耳边,还有双方将士歇斯底里的疯狂打杀声。
可以说这时刘袁两军的将士们都杀红了双眼,这时已经无所谓对错,没有正义或邪恶,只有砍死对方取得胜利的念头。
所有的正义,只有在战胜之后才有资格讲。这时代就是这么残酷和无情,死人不存在什么代表正义。或者说历史从来由胜利者书写,这就是事实和现在。
纵观汉末三国,莫不是为了各自利益而拼杀的集团,每个集团还不忘标榜自己代表正统和正义,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
实际上呢天下黎庶放在心间没有呵!包括一向以仁德着称的刘皇叔刘备,就别说他人了。
话说回来,不能取得胜利,不能大权在握,就是想展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不可能。在争取胜利和大权的过程中,不择手段或有些原罪也就无可厚非吧!
就现在而言,也只有刘备这个穿越众才真正从国家,从民族考虑问题,算是真正的为国为民。换而言之,从某种角度来讲,刘备就代表正义。
刘备代表正义,刘备集团及其治下之民会认同。诸如袁绍,曹操,孙策等等是都不会认同的。这些家伙都会自认为代表正义,这也是战火纷飞的根本原因。
就拿这次中山之战来说,汉室还没倒呢,袁绍就不认已经下旨确定的各自地盘,想方设法想从刘备手中夺回冀州四郡。为了利益,更是理念的冲突,没办法,为了利益,为了理念,袁绍和刘备就不可能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或者说好好相处。
嗯,两人之中必须倒下一个。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也只能有一个王,其他强者臣伏或是死亡,没有其他选择,这也是汉末三分国的原因。
中山一战,就让刘袁两方倒下了十几万人,受伤和受害的就不知凡几了。以后还不知道会有多少次战争,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遭受战乱之苦。战争正在进行,杀伐正在继续,两方都觉得自己代表正义,恨不得将对方斩尽杀绝。
“将军,怎么办?”袁军的一波暴发,已将徐晃布下的所有防线打破,眼看就要杀过民众区,徐晃的一名亲卫提醒着徐晃。
徐晃的亲卫都是从楼桑村带出来的,忠诚和战斗力都有保证。最重要的是理念,有着刘备日夜灌输的为天下万民而战的理念。就算如此,中山一战下来,徐晃的亲卫从一千余,锐减至三百余,还包括城外徐光所率的一百人。
“为了数十万民众,我们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徐晃坚定而肯定地说:“都给我顶上去,战至生命最后一刻!”
“喏!”这名亲卫从主将徐晃脸上看到了决然,从语气中听到了决绝。这名亲卫没有迟疑,也没有后悔,有的只是敬意和欣然,紧握手中的长枪,招呼着:“兄弟们,都随我上!”
徐晃身边仅存的二百余亲卫,带着从容和死意,顶上了袁军打开最后防线的最大缺口。这时徐晃的二百余亲卫只有一个念头,杀一个袁军够本,宰两个袁军赚了。
没错,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念头,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念头,却重现了传说中的奇迹,就是军魂军团。
头顶的云气在沸腾,在翻滚,两百余人的有着千军万马的肃杀之气。手起刀落,挡在前方的敌人都被砍翻,抬手枪去,拦在前方的敌人都被捅穿。
这时徐晃的两百余亲卫战意高涨,战斗力爆棚,所向披靡。在旁人眼里似乎两百余人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奇迹,这就是奇迹!
“原来如此!”在后头的徐晃欣慰之余,也若有所思。这时的徐晃才明白军魂军团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随着徐晃两百余亲卫的暴发,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大缺口算是补上了。然而战线太长,彼此兵力相差悬殊,对于整个防线或战局而言,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再说对方的沮授和高览,以及蒋奇都不是易与之辈。对于徐晃这两百余亲卫的进化,也只是一时之间表示惊讶,很快就调集一队弓箭手招呼着。
箭矢也许不能够对军魂状态的徐晃亲卫造成杀伤,却可以完全牵制和压制。这就够了,袁军有足够的兵力,也有许多地方可以进攻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