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立宋>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闹春风楼(二)

在宋朝当太监,不是一个好工作。

与唐朝呼风唤雨、掌握帝位更替的前辈,和明朝权倾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后进比起来,宋朝的太监们要渺小很多,渺小到除了一个童贯之外,后人都想不起这个延绵数百年的朝代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著名宦官人物。

当然,其中有特殊的原因,比如宋朝皇帝吸取唐末宦官乱政的教训,严厉压制太监的权利,太祖太宗都下令太监人数必须严格限定,不得干政,不得独自领兵等等。而宋朝的相权也格外的大,读书人形成的士人集团庞大无比,对内廷势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大臣们对太监也格外警惕,稍有风吹草动就大棒伺候,口水都能淹死武将,遑论太监。

但是事实上,宋朝太监的个人素质,要比唐朝和明朝的同行们,要高出许多。

最为出色的童贯撇开不说,还有跟随太宗皇帝讨伐契丹、先后四十九次负伤的硬汉秦翰,从御厨房走出、后成为润州观察使的励志人物李神福,在延州与西夏周旋、军功卓著的孙全彬,战死在永乐城下、为宋朝征战西夏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李舜举,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人,都是青史留名的豪杰,虽然出身宦臣,不过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中,都把他们作为了正面典型记载,名垂千古、万世流芳。

董宋臣也想像他们这样。

作为一个不完整的男人,总有把自己的名字完整的留在史书上的愿望。

人失去了一些东西,总是想从另外的某些方面补回来,这是出自人性的本能,人之常情。

自打小时候被懵懂的送进宫里之后,董宋臣已经在大内深宫里呆了几十个年头了。

从年少青春的幼童,慢慢的成长为两鬓泛霜的中年人。

红墙以内、高壁厚垒,巍峨的皇城里,从来都不缺少令人心惊的内斗,那些堪比战场上刀剑无眼的斗争,让董宋臣自幼就接受了少儿不宜的残酷教育,并深深的为之铭刻。

几十年间时光飞度,其中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看过了多少血雨腥风,董宋臣已经记不清了。

那些画面随风而去,留下的,唯有一个令他引为至理的道理。

人活着,就得往上爬,否则,迟早会被人踩下去,变成他人的垫脚石。

所以,虽然董宋臣现在已经成为入内内侍省的都知,是理宗皇帝最为亲近的近侍,但他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因为都知上头还有都都知,他还不是最大的那一个。

董宋臣还知道,就算当上了入内内侍省的老大,也不过是个内官,除了天天在宫里伺候皇帝一家子,没有一点出息。

要出去,要当正经八百的官,那才是成功太监的前途。

董宋臣是很有远见的,他知道,留在宫里,永远没有出息,皇帝不会给太监好脸色看的,唯有当一个有本事的太监,像童贯、梁师成那样的,才能出人头地,走在街上,别人才会正眼看自己。

太监都好面子,唯恐别人用嘲弄瞧不起的眼色看自己。

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

办法很多,途径很多,但都不好走。

还好,董宋臣喜欢看史书,他听人说,读书的人,不会吃亏,于是他读书。

看了好几年,他看懂了,做事情内外勾结,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这是一条捷径。

自己是太监,算是内,那谁是外呢

那帮大臣宰相

拉倒吧,那些读书人看太监的眼神就像杀了他们老娘的仇人一样,恨不得把宫里洗了干净,他们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阉竖安敢尔”

读书人不行,那就只剩下后党了。

跟太监们一样,外戚也是大臣们痛恨警惕的一群弱势群体,在宋朝独大的士人们面前,外戚的日子过得跟太监差不多,当个官被大臣们弹劾,做个生意被弹劾,去带兵更被弹劾,反正做什么他们都看不顺眼,最好天天在家里坐着等死,那就天下太平。

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理宗现在最宠爱的阎贵妃的弟弟阎彪受得了吗

当然受不了了。

阎彪时年二十二,原本是个江南世家的公子爷,天天不学无术吃喝玩乐,在福建一带过着土财主的快乐生活,不思进取只图享乐,靠捐钱得了个功名,日子很舒坦。

当他的姐姐被选中,进宫当了贵妃之后,阎家一跃成了皇亲,他那当知州的父亲带着全家进京安置,但凡有点功名的男丁,都有了官做,有官身的得了升迁,阎彪突然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啊。

以前的生活真是弱爆了。

他不费吹灰之力,当上了工部员外郎,封奉直郎,取得了多少读书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官位。

京城那么繁华,人那么多,官那么多,权利原来那么令人上瘾。有了官位,不砸钱也有人来舔你的屁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莫过于此。

阎彪靠着姐姐,靠着家里的钱,靠着一朝披上身的皇亲光环,瞬间在临安城里打出了名声,一跃成为最为出名的纨绔和最为跋扈的外戚。

阎彪在城里喝最好的酒,吃最好的菜,住最大的房子,攀最大的大佬,向往最大的权位。

大家嘴里的阎公子,就是他了。

他不是普通的纨绔,他会思考。

现在是个员外郎,权利就这么舒坦,如果权利更大一些,地位更高一些,是不是更加令人舒坦呢

这个念头在阎公子脑中缭绕,经久不去。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闹春风楼(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