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混在三国当军师>第一百四十一章 赵二封侯

郑玄想了想,笑道:“噢,对!我还会这个……呵呵,你不说老夫都差点忘了。给玄德算卦?算什么,帝王之相么?”

晕……老家伙您还真什么都敢说!也不怕我们被朝廷提前灭族。

于是赵二便跟郑老头说了克妻的事。

不想那郑玄根本就没用什么石子、龟壳之类的,只扫了刘备一眼,便直言道:“玄德勿虑,你没有克妻之相。之前你的几任妻子亡故与你无关,你可以放心再娶了!”

我擦,高手,果然是大师级的,看一眼就得出结果了!

比简雍那个不入流的外行强多了!(简雍:得,我又成外行了!当初谁跟我说什么简上仙法力无边来的?)

这下刘备和赵二都放心了。

谢过郑老头后回到刺史部,把青州再度爆发“匪患”的消息让简雍写成表章,上交朝廷,然后就等消息就好了。

正当简雍把表章交给刺史部的吏员,让他们去京里上交时,太史慈突然冒出来了。只见他对着那几个专门负责传递公文的吏员行了一礼,然后表示自己之前是为唐太守效力,与刺史部的人发生矛盾也是没办法的事,希望各位不要见怪!以后大家都是刺史部的人了,希望各位能够尽释前嫌,同心协力。

简雍见到这一情景,感到有趣,心说这太史慈还真是会做人。现在都已经是刘备圈子的核心人员了,对于这些吏员来说也算是刺史大人的亲信了,完全不是小吏们能得罪得起的。如果要和解,也应该是小吏们主动找太史慈来赔礼,而太史慈现在却对这些小吏如此有礼,主动放低姿态求释前嫌,确实令人佩服!

那些吏员自然连连称不敢,瞬间被太史慈所折服。

赵二听说了这事后,也对太史慈高看了一眼。原本只看过电视剧的他,以为太史慈只是个武力值高的武夫而已。

不过细一想倒也可以理解。历史上太史慈曾与孙策敌对,后来加入孙策阵营后,也过得挺好,也没传出他与孙策军部将有什么不和的传闻。

中平五年冬。

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诏陶谦为徐州刺史,讨黄巾。

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帝欲厌之,乃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步骑数万人,结营为陈。甲子,帝亲出临军,驻大华盖下,大将军进驻小华盖下。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以兵授进。

赵二坐在刺史部,看着邸报,心说这邸报终于也有自己亲自炮制出来的事情了,有趣呀有趣。青、徐黄巾复起,青州的“复起”就是自己捏造出来的。

朝廷对此的处理是正如赵二所希望的,命赵二继续坐镇青州,限期平复。这也托了那帮世家老头子懂得把握朝廷心理的光,一方面说青州黄巾复起,但是又说这次复起主要

(本章未完,请翻页)是周边黄巾势力影响出来的,并非是赵二无能。赵二也上书陈述了自己的一系列“平寇”方案,描述得十分细致,显得极其专业,并说自己已经着手实行了一部分了,这样一来,如果朝廷想把自己调走,那就会前功尽弃。同时赵二还借机跟朝廷要权,不求把自己提升为州牧,只求自己能够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而世家老头们的上书,则是一方面用言论证实赵二所言的匪寇非虚,确实存在,而且也确实是从冀州、徐州这些地方涌过来的。另一方面也暗中向朝中大佬们表示赵二很懂得青州的风情,青州离不开赵二,就如同西北离不开董卓一样。

是的,现在的赵二就是想做董卓。只不过比起董卓,他还差了不少而已。在本地的根基、人望、财富、军队数量、官位,都差上一线。当然,差也有差的好处。朝廷对他的防范也比对董卓要轻上一大截。

朝廷现在对董卓已经是最高度的防范了,只不过董卓早已尾大不掉,想防也防不住了。西北那边永远离不开他,无论是调走他,还是收他的军权,都等于把西北拱手让给叛军。

据世家老头们的内幕消息说,连十常侍都开始跟董卓保持距离了,生怕重蹈封谞的覆辙。

相比起来,对于赵二,朝廷就认为好控制得多了。在朝廷看来,赵二年纪尚轻,虽然很有能力,但毕竟根基不稳,自己一旨调令就可以轻松收拾了他,所以不必太过担忧他有什么不臣之心。对其的限制,也顶多就是限制他升官的速度罢了。

赵二立上十分的功劳,只给一分奖赏即可。比如赵二平定青州匪患,这么大的功劳,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奖赏,只不过口头表扬几句而已,抠门到家了!

倒是赵二一直希望的封侯终于落实了……朝廷赦封青州刺史赵二为关内侯,食邑两户。

赵二觉得这朝廷显然是恶意满满!

他可是听说了,往年别的人受封关内侯,都是几十、几百户封邑。怎么到了我这……喵了个咪的!

不过这代表侯爷身份的大印,材质倒是不错,紫色绶带,长宽约25厘米,高约23厘米,黄金打造(其实是镀金的,赵二没看出来)。看起来这印本身比起其背后代表的食邑还值钱。

只不过外形就有点……四方的台子上趴着一只老污龟。

这简直太恶意满满了!赵二不禁破口大骂,直到属下告诉他,关内侯印都长这样,赵二这才熄火。

其实龟这种生物,在古人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一章 赵二封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