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罗平传>第23章 孙策被刺身亡,刘备三顾茅庐

孙策在平定江东时大开杀戒,杀了不少英雄豪杰和名门世族,结怨甚广,而且很喜欢轻骑外出狩猎。罗平的谋士陈宫曾说过:“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之后果然如罗平谋士所料。

公元2oo年(建安五年)四月,孙策像往常一样又出去打猎。他骑的是一匹上等精骏宝马,通身皆白,快如闪电,驰驱逐鹿,跟从的人绝对赶不上。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在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已经赶到,将三个人乱箭射杀。

原先,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据《江表传》载,许贡上表给汉帝,说孙策骁勇,就应召回京师,控制使用,免生后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责备许贡,并下令将其杀死。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这次最后得手。

孙策中箭后,创痛甚剧。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之后,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张昭等大臣重臣以孙翊有长兄孙策之风而期望孙策将兵权交给三弟孙翊,但出乎意料的孙策让二弟孙权来继承。

约在同年四月四日夜里因重伤而过世,享年二十六岁。罗平得知孙策已逝的消息,哎孙伯符何其英勇,贾诩言:主公孙伯符去世,主公少了一心腹大患,恭喜主公。罗平笑道:孙权这个人没那么容易听说其九岁就要回了其父的尸。总之我们要小心对付孙权因为他比孙策还难对付,听说曹操当初曾说过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我现在才明白。贾诩等人言:主公属下明白。回到刘备感觉自己是何其不幸,他对自己二弟和三弟说自己要去寻访贤才。关羽张飞觉得有一定道理,就陪同一起去。刘备等人经过一座宅院,看到一个老人家,正在那坐着。刘备进去言:老人家刘玄德有礼,不知老人家是。那老头言:我是司马徽我是一介老朽,不知左将军刘皇叔来此所谓何事。听说皇叔被那罗平打得大败,是来寻访人才的吗?刘备也知道在乱世中人才的重要性。司马徽对其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赶紧言:多谢水镜先生。刘备也听过水镜大名,也知道不能请动司马徽请出他的徒弟也行。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言:先生,在下刘备刘玄德有礼。我特来拜访诸葛先生求见先生。只气。刘备言:刘备: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只是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望先生开愚鲁而拯救危难,实为万幸。

诸葛亮: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力不及袁绍,而终能攻克袁绍者,既靠天时,更得益于人谋也。今罗平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具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予将军之地,难道将军无意于此吗?荆州的西部是益州,道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今刘璋暗弱,虽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名君,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能跨有荆州、益州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彝越,外结东吴,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


状态提示:第23章 孙策被刺身亡,刘备三顾茅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