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宫,徐清便又立刻杀回了自己的三司使衙门之中,银行的事务,现在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只等开门营业的那天了,而对于徐清来说,他则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有关于秋收和盐铁、度支收缴的工作了,这是大宋朝廷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顺利与否,决定着接下来一年的财政收入可不可以平稳度过,而三司使,则是这项工作的第一位负责人,若是出现了差池,则必定会招致朝野议论。
这样一来,自己非常有可能在三司使这个位置上坐不稳,毕竟自己年龄相比于三司使的位置,实在是太过于年轻,朝堂之上,多有不服者,只不过是碍于宰相与天子的支持,这才只是背地里议论纷纷,没有在朝堂之上直接让徐清难堪,可若是他有了错误,这些对三司使之位有所期翼的人,便会蜂拥而起,到时候别说是改革了,便是能不能留在中枢,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所以徐清绝对不能让这次秋收缴纳出现任何的问题,为此,他几乎是每一天都要集合朝众就秋收上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报备和审核,然后就其中的大问题进行逐个解决,有的地方如果有大旱或者是水涝问题,则需要徐清报于天子,来减免赋税,一样样做下去,几乎每每都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结束。
除此之外,徐清还要防备收缴粮食的保护,近年来随着承平日久,许多边境地区的粮仓开始大规模的出现损坏,粮食储存与其中,还没过一年的时间,便就发霉不能食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这大宋朝廷,可却因为是边境地区,所以也就没有重视,更何况在边境地区加强粮仓的建设,这从政治意味上,实在是有挑衅邻邦的意思,所以十几年拖下来,许多粮仓便都已经是破烂不堪了。
面对这个问题,徐清显然不愿意继续拖延下去,同时为了照顾临近邦国的心情,他就让人将原本的粮仓全部捣毁,然后在靠近内地的地方修建新的粮仓,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修建宽阔的道路以方便运输,等到秋收的时候,粮食入库的问题便也解决了,至于所支出的钱财,其中一部分由当地衙门来承担,还有一部分则交由国库负担,两者承担五成的开支,剩下的五成,则交由当地粮商来支付,以此来减低成本的问题。
至于徐清给这些粮商的好处,则是在灾年之时,可以将这些粮仓提供给他们使用,让他们把粮食储存在这些粮仓里面,如此一来,他们便不用再担心灾年一来,自己的粮食会被残暴的饥民所抢夺一空了,此法一出,许多粮商纷纷出钱出力,最后朝廷和地方衙门大概只出了四成的钱,便将新的粮仓全部修建完毕了,看着地图上崭新的数十座粮仓,三司使的官员们心里开始由衷的佩服起了徐清来,这样的人,或许真的能够让财政变的宽裕起来也说不定。
看到粮仓的修建计划超乎自己所预期的境况发展着,徐清在秋收之后,便立刻下令,在大宋境内所有粮产丰富的地方以及战略要地,只要有粮仓出现问题的,全部开始修建新的粮仓,并且要匹配相应的道路,修建方法就按照边境修建法来修建,如此一来,一场有关于粮仓的大规模建设,便在大宋的版图上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并且因为这场大规模的修建粮仓,正值是农闲时分,许多年轻的农民刚刚收割完自己家的稻谷、小麦,正处在一个没有活计的时候,徐清在此时下达了修建粮仓的计划,并且因为有富商们的加入,再加上徐清一再强调必须要给这些工人们提供午餐和月钱,这样一来,修建粮仓这份工作一下子就热了起来,也给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
许多临近粮仓修建地址的农村小伙子们纷纷加入了修建粮仓的大潮,这为期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内,让许多农村的孩子们见识到了城市的繁华,等到粮仓建设完毕时,许多农民们便留了下来,这十几万人分布在大宋的各个州郡之中,其中有大约十万左右的人被城市之中的商人们雇佣了去,而剩下的人则成了无业游民,留在了城市之中,或当地痞流氓,或汲汲于新的工作,一时之间成了各个州府的巨大问题。
各州郡很快就将问题送到了汴京,送到了徐清的桌案之上,看过了眼前的这些问题,徐清非但没有担忧,甚至感觉到开心,他立刻前往皇宫之中,向皇帝传达了在全路首府修建银行分行的计划,意图通畅各州郡的经济联络,方便商人们异地取钱,二来,则可以让分散与各州郡的闲散居民们纷纷集中于各路首府之中,加强朝廷各州府的权重以及控制。
赵祯听过之后,立即便同意了徐清的意见,等到第二天,徐清的计划便以诏书的形式颁行全国,一时之间,砖石、木头、泥土、燃料、生铁等与建筑业有关的行业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许多小作坊在徐清的授意之下,纷纷扩张起来,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工厂,吸入了大量的人口进去,而更多的人则跟着赶工的大部队们进入了首府之中。
到这个时候,各个州郡的地主们总算是感觉到了不对,可徐清早已经先他们一步,将许多村庄之中的年轻劳动力带进了城市之中,并且立刻与范仲淹等人商议,发布了人口定居律令来保障这些迁居之人的合法性,地主的反扑在民意与合法性结合之下,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没过多久便纷纷偃旗息鼓了。
不过他们的偃旗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