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阅完了李德送来的奏折,徐清便跟着那位太监走到了紫宸殿,赵昕的居所,赵昕倒也知道徐清的工作习惯,两人相处也已经有十几年了,早已经是知根知底,所以他倒也没有闲着,已经是批阅了好多奏折了,赵昕的奏折跟徐清的不同,其中关于行政的奏折大多都不需要他进行批示,只需要签名就可以了。
因为这部分权力是属于宰相的,皇帝是不能提出任何意见的,当然,在宋朝这只是一个潜规则而已,若是赵昕真的有意见,还是可以提出自己意见的,但是这个意见不能写在奏折上,而是需要把宰相召到身边,仔细讨论之后,若是宰相和内阁成员同意,这才能够把皇帝的意见加进去,不然皇帝就只能签字而已。
这样的制度无疑保证的昏庸的君王不会随意下达命令导致不好的政策流向民间,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当然,皇帝也不可能完全是一个橡皮图章,那这就变成君主立宪了,作为皇帝,自然是不可能答应的,所以他的奏折除了徐清和宰相们批阅完需要签字的奏折之外,还有大量关于军事行动的奏折以及将军升迁的奏折,以及法律宣判死刑犯该如何处置的奏折,以及关于皇亲国戚的奏折,还有就是皇室专属的间谍机构,这些奏折都是直接传达到赵昕这里,不经过政事堂的。
这些都是属于赵昕的权利,其中尤以间谍机构为最重要,在宋朝,朝廷有专属于自己的情报机构,叫做职方馆,负责监督官员的各项行为,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之类的机构,但是这个机构因为官职并不高,且手中权利也不大,只能管一管地方官员中的部门官员,对于主管官员基本没有什么用处,而皇帝则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情报机构,叫做皇城司,其功能和职方馆差不多,官职也并不大,但因为其直属于皇帝陛下,就颇有点东西厂的感觉,只要发现有贪污渎职之类的事情,不需要经过法律,三品以下立刻可下诏狱,正一品只要被皇城司弹劾也必须要上自承书,以表明自己的清白,是整个宋朝最为顶尖的间谍情报机构,其领袖为皇帝亲自认命,徐清也是没有监管权力的。
也正是因为握有皇城司这一机构,所以皇帝在百官的心目中依旧十分的高大,毕竟谁都不想下诏狱,那可不是什么舒服的地方,这个机构也让许多官员心中胆寒,是皇帝手中仅次于军队的力量。
此时赵昕批阅的奏章已经在旁边摞成了一座小山,皇城司的密报并不多,皇帝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批阅宰相们送来的奏章,也就是签名,这份工作并不困难,赵昕虽然觉得无聊,但也从来不假手于他人,那是明朝皇帝经常做的事情,但赵昕却不能认同,对于那些奏折,他几乎都非常仔细的审查,那些意见也是仔细的吸收。
这一来是为了吸取经验,赵昕自己知道,自己的执政经验并不充足,在位不过三年,在国家大事上远远不如宰相们那般处事得体,所以观看他们批阅的奏章和所提出的意见,可以尽快的学习到执政的精要,这对于他作为皇帝来说非常的重要,虽然他失去了行政上的权利,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能关心政治。
就像老师说的,自己虽然丧失了一部分权利,但这也同时让自己手中剩下的权利变得更加重要起来,臣子们得到了一部分权利,但这份权利也会让臣子们分化,而到时候,党争就不可避免了。
在任何民主国家之中,也就是所谓投票选领袖的国家中,都会遇到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政治恶斗,这种恶斗可怕的并不是他们的表面,从表面上看,你甚至会觉得他们一个个温文尔雅,是在为这个国家尽心尽力一样,但你只要从深层次看,他们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夺得执政的权利而已。
但是执政的权力又哪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这其中自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恶斗,而为了反对就是其中最基本的一条,你想要禁枪,我就说枪支的存在保证了公民可以反抗政府的权利,你想要开展工业,我就说环保很重要,不允许过度开采,你说男女平权很重要,我就用基督教的思想来压制你,到最后双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丝毫不顾忌国际政治以及国家承受能力,导致整个国家是朝令夕改,根本就没有什么长远规划,这几乎是所有发达民主国家的标志了。
而这是徐清所不能接受的,西方民主制度有他的优越性,比如说让百姓更加多的参与到政治中去,可以促进国家的清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也让他的行政能力变得非常低下,尤其是在重要议题上,经常会被政客们所利用,而政客因为选票上来的,所以听命于选民,在许多时候就会变成民粹政府,这也是徐清所忌惮的。
像如今的欧洲,民粹主义大肆扩张,颇有那么点二战之前的感觉,虽然还没有达到当时那样的程度,可底层民粹的崛起,确实体现在了政治上,大量的左翼政党票数猛增,许多政治黑天鹅事件也是此起彼伏,这可以说是民主制度的缺点了。
而徐清希望避免掉这些情况,他希望宋朝可以既有民主体制的公开,公平,自由,又有集权体制的效率,高效和团结,这确实很难做到,即便到现在,也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达到这种状态,这已经几乎是理想的状态了,但徐清想要去尝试,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推翻宋朝,建立共和国的想法,因为这在他看来,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