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不可能的,几十年来无数的专家都在帮线膛炮想办法,最后也仅仅是优化了线膛炮发射破甲弹的能力。最有名的一个是法国的g型破甲弹,另一个就是牛牛发明的滑动弹带技术。其中前者号称能将破甲弹的旋转从数万转降低到20转,而后者也宣布能将破甲弹转速降低大半。
究竟有没有那么好呢?用了才知道,犹太人在六十年代引进了高卢鸡的cn-105-57式105毫米线膛炮和专属的g型破甲弹。请注意,这可是高卢鸡费尽心血专门制造的发射破甲弹的“神器”,该炮因为膛压低,实际上基本不能发射动能穿甲弹的,号称在最大有效射程700米上能破甲360毫米(垂直)。
那么实战结果呢?实战中犹太人发现,g型破甲弹理论上的那个最低20转的速度基本不可能实现,破甲弹的旋转速度依然高达数千转以上,而结果就是理论上的那个360的破甲数值根本没办法实现。别说对付装甲更厚的t-62,就是打t-54都相当的费劲。所以,犹太人很快就淘汰了华而不实而且造价奇高的g型破甲弹,将其和那门cn-105-57一起扔进了垃圾堆。
至于牛牛发明的滑动弹带,不得不说,这个确实比法国人的思路简单,实现起来容易而且造价低廉。但是这依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了滑动弹带技术的破甲弹,发射后的转速依然高达上万转,其动破甲威力实际上只有静破甲弹威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这依然仅仅是看上去很好。
那么李晓峰是怎么提高nvk-150破甲弹的威力呢?他分成了几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将老旧的机械引信改进为压电引信。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进呢?破甲弹虽然有很高的理论破价值,但这需要破甲弹的金属射流达到一个最佳距离引爆(也就是最佳炸高),只有在这个距离上才能得到截面积最小、密度最大的金属射流。如果起爆过晚,金属射流还未达到最密集的程度就打在打在装甲板上,自然威力大减;而起爆过早,金属射流效能又大大降低,很容易断裂。
这就对引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在最佳炸高时引爆,精准的一触即发。可二战期间,破甲弹采用的大部分是传统的机械引信,根本控制不了炸高,所以破甲威力就很不理想。
而压电引信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压电引信就是在弹体头部装一块压电陶瓷,这种陶瓷能在足够力度的撞击下产生近万伏的脉冲电流,用该电流引爆电****。它既有足够的反应速度(电流的速度就不用说了吧),又有比较高的安全阀值,保证没有足够的撞击力度就不会引爆。
说到这,同志们也该明白美帝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给装甲车焊接那么多“鸟笼子”和“防盗网”是做什么用的了吧?其实其用处很简单,就是对付压电引信的。
装备压电引信的火箭弹撞上了“鸟笼”和“防盗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铁条卡住,被卡住之后,自然引信就不可能工作也就不会引爆破甲弹。第二种情况是撞上铁条爆炸,前面说了,破甲弹的射流对炸高是很敏感的,一般“铁笼子”跟主装甲是有一段距离的,没有了最佳炸高,射流对主装甲的侵蚀自然是大打折扣。
改进引信只是第一招,第二招就是滑动弹带了,诚然滑动弹带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确实可以优化。可能有同志又要问了,既然如此,为啥不用g型破甲弹的技术呢?
原因很简单,g型破甲弹又是滚珠又是轴承,还要润滑,技术要求高,效果一般并且造价不菲。以苏联的技术制造麻烦而且也无法大规模量产,自然是弃之不用。
有了滑动弹带之后,d-5t发射破甲弹时转速基本能控制在八千转左右,比原来的数万转好转了不少。当然,使用滑动弹带也有一个问题,塑料的滑动弹带要占据一部分弹体空间,必然要缩小弹体内的药罩的直径。而药罩的大小跟破甲深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简单说药罩越大,破甲能力肯定会越强。不过这种合理的取舍也是值得的,否则,就算药罩直径大了,但是转速太高,顶多也就是静破甲数值好看,实战依然是泪奔。
当然,为了弥补药罩直径缩小的遗憾,李晓峰还准备了第三项改进措施,那就是对药罩本身下工夫。破甲弹药罩材质对破甲能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密度大延展性好的金属才适合做药罩,比如说普遍使用的铜。铜的延展性和密度都不错,而且价钱相对便宜,适合大规模使用。
但是,不管是黄铜还是紫铜跟其他一些金属比较起来,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说黄金、白银或者钽。这三者中黄金自然是最理想,延展性最好而且密度最大,其次是钽,再次是白银。
当然,白银比铜强得有限,而且价格上体现不出这种强的优势。所以某仙人首先就放弃了白银。他关注的重点是黄金和钽。黄金大家都很熟悉,出了名的贵金属,反正如果让军委知道某仙人准备用黄金制成破甲弹的药罩去攻击敌人,恐怕会用口水将其喷死,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金币弹了。
所以,很显然黄金也是不合适的。那最后也就剩下钽了,这玩意儿密度稍次于黄金,而且延展性非常出色。二战以来,广泛应用于电容和化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