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458.第1458章 喊打喊杀(上)

战争对于有些军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幸。但对于另外一些军人来说,那是他们展现自我的最好舞台。比如说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的那几个名字——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朱可夫。当然,在这其中也有巴顿。

“巴顿是那种天生的军人!”

这是巴顿的朋友给他的评价,只不过在1944年3月份,这位“天生”的军人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掌掴事件”,这位十足的好战份子此时处于“失业状态”,只能充当迷惑德军的吉祥物。

这样的日子自然不是一心想要上战场的巴顿所期待的,他不得不一次次给老朋友(艾森豪威尔)和老上级(马歇尔)写信,强烈的要求去打仗。

不过他的要求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上头对这个桀骜不驯而且十分爱惹事的刺头很不放心。当然,这也不是说上头已经完全将巴顿放弃了,只是暂时觉得有没有这货都无所谓。

在霸王行动的准备阶段,英美双方都是信心十足,至少他们嘴上是这么说的。至于实际上是不是真那么有信心,那就真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是罗斯福还是丘吉尔都认为霸王行动势在必行,而且越快越好。原因也非常简单:德国人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交界处又遭受了一场惨败,7个装甲师中的四个被歼灭,三十余万轴心国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苏联红军大踏步的解放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而更可怕的是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又开始新一轮狂飙突进,其兵锋已经直指华沙!

也就是说俄国人离德国本土是越来越近了,如果不想将整个西欧都送给俄国人,那么英美就必须加快步伐,所以哪怕对组织一场空前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抱有疑虑,但两国元首都一致认为,再也不能等了!

作为西欧战场盟军的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无疑压力很大,时间紧任务急而且对面的德军还不是吃素的,而盟军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还需要他去协调。这份活计真心是不好干。

不过按照他的老朋友巴顿的说法:“艾克不像一个军人,而更像一个政客。”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艾森豪威尔的军事能力实话实说只能算中规中矩,他更强大的能力是组织和协调各种关系,也就是政客更擅长的能力。早在三十年代,艾森豪威尔就表现出这种能力,并引起了马歇尔的注意并记入了他的小本本(这个本本里还包括巴顿、布莱德利等名将)。

在霸王行动的组织阶段,艾森豪威尔将这种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让霸王行动得以顺利进行。当然,这一章不是说艾森豪威尔的故事,这一章属于巴顿,为了赢得重新回到战场的资格,巴顿不得不厚着脸皮给这位老朋友写信,恳求这位老朋友再给一个机会。

说起这两位的友谊,那真心是源远流长,1919年他们就认识,三十年代双方的关系是如漆似胶。美国参战后,在北非和西西里巴顿都给艾森豪威尔留下了好印象,不过这一切都因为掌掴事件完全改变了,艾森豪威尔认为巴顿越来越像一个捣乱份子了。

所以对于老朋友的请求他完全丢在了一边,在他看来现在有没有巴顿都一样,反正盟军不缺乏优秀的将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之流完全可以取代巴顿的作用。

这一回艾森豪威尔可是看走眼了,霸王行动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登陆阶段,有没有巴顿确实都一样,在强大的海空优势支持下,登陆成功确实不算难。难的是第二阶段,向着卡昂一线纵深推进的时候,盟军就遇到了大麻烦,一度被压制在海岸区域动弹不得,等巴顿接手第三集团军之后,才开始了一线狂飙突进。这么说吧,每一次艾森豪威尔遇到麻烦的时候,解围的那个人总是巴顿——霸王行动是如此,后来的阿登反击战(突出部之役)也是如此。

艾森豪威尔忽视了巴顿了作用,但是李晓峰却不会忽视巴顿的能力,哪怕他对这个所谓的血胆老将真心不太感冒,但他也不能忽视这位在装甲兵运用上的能力。

这么说吧,有巴顿的英美盟军和没有巴顿的英美盟军在装甲兵运用上完全是两回事。巴顿更擅长冒险更崇尚进攻,而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说实话在装甲兵运用上都趋于保守,缺乏那种狂飙突进的想象力。

一个狂飙突进的巴顿可不是李晓峰喜欢看见的巴顿,事关战后西欧政治底盘的划分,他是绝对不允许巴顿来搅和他的好事的。

“查清楚了?英美准备在五月份发动霸王行动?”

雅科夫回答道:“消息比较确定,虽然具体的时间还没有定,但可以肯定在五月中旬左右。地点是诺曼底和加莱二选一。”

李晓峰讥笑了一声:“将加莱划掉,那是个假目标,只能用来骗骗德国人。”

这话让雅科夫有些惊奇,因为据他所知,安插在英美中的内线一致反应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和美国的争议是比较大的。而在他看来距离更短离德国更近的加莱可能性更大。

“那我们就打个赌好了,一定是诺曼底!”李晓峰信心十足的说道。

雅科夫可不会同某人去打这个赌,因为某人还从来没有输过这样的打赌,鉴于以往的“血泪史”,这话就当没听见好了。

“巴顿呢?那个家伙在干什么?”

在这个历史时空中,巴顿掌掴事件曝光得更早,所造


状态提示:1458.第1458章 喊打喊杀(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