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482.第1482章 找麻烦
通过不断地运动终于找到了战机,果断出击一口气歼灭了鬼子两个联队。

两个联队似乎不太起眼?不过这真的不能小看,因为新四军的装备比八路军稍差,而且兵力也少一些,和两万多鬼子周旋还能虎口拔牙吃掉两个联队,真心是很不容易!

而通过这一战粟大将也真正为自己正名了,之前的粟大将在t共的将星当中说实话并不是十分耀眼,根本没办法跟林帅、陈大将这种黄埔高材相比。而这一战中,粟大将是初步打出了自己风格,你问什么风格?一个字就可以形容——险!

可能后世的宣传中粟大将给人一种常胜将军的感觉,似乎就没有其摆不平的敌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粟大将入伍以来,长期都是敌强弱我,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可是比八路军弱不少,面对的环境也更复杂,粟大将几乎就是一路周旋走过来的。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t共的精锐全部被太祖送去了东北,在关内只能采取战略守势,粟大将的部队又长期活动在敌人实力最强大的区域,时刻面临着围剿,那日子真心不能说有多惬意。

这种特殊的环境就造成了粟大将特殊的作战理念和风格,那就是行险。林帅可能有七八分把握才能打的仗,那粟大将有三四分把握就敢动手,因为不动手可能就错过了战机。毕竟是敌强我弱,你要是不抓住每一个机会根本就没办法生存。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林帅在粟大将那个局面,恐怕愁都得愁死,所以其后来一直说粟大将打的是神仙仗。

当然,喜欢行险并不完全是好事,兵行险招就跟赌博一样,要么是大胜要么就是大败。在解放战争中,粟大将一度在山东待不下去只能去豫东活动,一个原因是敌人确实很强大,另一个原因也是其战机选择的有点毛糙。

当然,这一次粟大将是成功了,险之又险的抓住日军的空隙钻了进去,虎口拔牙吃掉了鬼子的两个联队,但是在战后回想起来,还是很吓人的。

粟大将的故事暂时说到这里,继续说刮军。老蒋一面命令汤跑跑收复失地,另一边也在谈判中同t共不断周旋。这就要说道之前提到的喜欢当搅屎棍的英国佬了。

英国人是一面在谈判中帮助老蒋拖延时间,今天丢出一个提议,明天又说一个建议,总而言之是不断地的制造问题。当然,这仅仅只能拖延时间而已,对英国人来说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而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在李尔文看来只有釜底抽薪。怎么釜底抽薪呢?李尔文建议去做老蒋的工作,如果老蒋能站在英国这边,那正好能堵上美国人和俄国人打着尊重华夏主权的借口。你不是说尊重华夏的主权吗?现在代表华夏的政府都承认了英国的既得利益,你们美俄总不能自打耳光吧?

所以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英国一改之前对刮民党的冷淡,真心是嘘寒问暖啊!又是给贷款、又是给军援,还故意在国际舆论上表扬老蒋,说其不愧是华夏的抗日领袖,是伟大的领导。反正高帽子又不要钱,那是使劲的招呼。

一时间老蒋不要说飘飘然,但心情总归是相当不错,连带着对重庆谈判也不是那么上心了。原因也很简单,既然英美该给他的都在兑现,那么何必跟t共一帮泥腿子扯皮。正经的等抗战胜利了,以中央政府和领袖的权威权力剿匪才是上策嘛!

所以在谈判中刮民党方面一改之前的“退让”,开始变得咄咄逼人,张口闭口就是要t共接受中央的领导,服从中央的安排,至于其他的,什么都不承诺。

“英国人又在作死了,”得到雅科夫的汇报之后,李晓峰很平静的说道:“看来必须敲打敲打这些白痴了!”

之前,李晓峰保持冷静选择围观,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因素,虽说苏联和美国基本就华夏问题“达成一致”,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关系还是相当亲密的,罗斯福不可能完全丢开丘吉尔不管走单边政策。所以面对英国人的小动作,李晓峰选择让美国人去解决,这是你们表兄弟之间的破事,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吧。

不过有趣的是,美国人却选择了装聋作哑,无视了英国人搞风搞雨,以至于让事情发生了较大的反复。这时候如果李晓峰再不表态,那真心会被美国人和英国人当成好欺负了。天地良心,李晓峰可不是好欺负的主儿。

“给美国人招呼一声,”李晓峰冷冷地吩咐道,“如果他们还不当一回事,那就给英国人一点颜色看看!”

雅科夫立刻领命而去,很快罗斯福就收到了某仙人放出来的口信,很显然某人的意思是,如果你们美国佬继续不吭气,那可别怨我很揍英国佬了。

对此,罗斯福依然表示沉默,他就是不表态。为什么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他确实不方便敲打英国人,毕竟两国现在的合作关系异常的紧密,在西欧又拥有相似的利益,从战后长远看,不适合同英国人闹得太僵了。

当然,这个原因并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第二个原因,罗斯福想要看一看苏联的实力底线究竟在哪里,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其是不是能死死地吃住英国呢?如果能,那么之前的那些利益划分就没有问题,反之就需要调整。说白了,罗斯福是将英国人当成了验金石,准备查查苏联的成色。

那么李晓峰是怎么应对的呢?实话实说他确实没有什么敲打英国人的好办法,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


状态提示:1482.第1482章 找麻烦--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