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559.第1559章 纷乱
于类似岩里政男之类的狗崽子他们早就看不顺眼了,只是苦于日本人太强势没办法而言。现在不说痛打落水狗,落井下石也是必要的。

很快这一批亲日派在台湾的根基就被一锄头挖断了,就算岩里政男能挺过西伯利亚的严寒,也不可能回台湾了。不过苏联的做法却招致了美国的不满,日本就那么屁大一点,而且已经被炸翻了天,如今正是最困难的时候,巴不得吃白饭的嘴巴越少越好,而现在苏联竟然将一些不属于日本的嘴巴也扔过来了,这如何能忍?

美国驻苏联大使立刻照会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表示抗议,要求苏联立刻终止这种错误的做法。对此苏联的答复是:“这些人确实都是日本人,按照遣返原则,所有的日本人及家眷都在遣返之列,苏联的做法公平合理无可指责。”

对此美国人也是够郁闷的,你说苏联说得不对吧,这帮货确实参加了日本军队,而且都有个日本名字,确实应该认定为日本人。但是偏偏这帮货又不是真的日本人,你说这恶心不恶心。

好在这帮货的绝对数量还不是太多,而且对于美国人而言,一条狗也是养两条狗也是牵着,毛毛雨啦。唯一让美国人烦恼的是,这一批遣返的“日本侨民”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精壮的男子都被苏联运到西伯利亚开荒修路去了。可以想象以苏联对他们的使用强度,能有一半能回日本就是谢天谢地了。甚至很有可能这一半中的绝大部分都可能****成残疾了。

当然,这些渣渣也是活该。甚至他们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毕竟在当前美苏之间的圈地远动还没有结束。在日本被瓜分的差不多了之后,双方又不约而同的盯上了糟县半岛。不过在这里,苏联则占据优势,在关东军投降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苏联红军前进了,一路的猛踩油门之后,苏联红军发现自己又看到大海了。

“原来这就是对马海峡啊!”

不少抵达釜山的苏联红军发出了类似的感叹,因为在几十年前这里爆发了一场改变俄国和日本国运的决战。那一战之后,俄国节节走下坡路,而日本却是步步高升。一直到现在这个趋势才被彻底的扭转过来。

红军快速地抢占了糟县半岛,这让美国人很生气,因为之前他们同苏联达成的秘密协定是糟县一分为二,两家平分。现在看苏联这个鸟样,那是根本就没有放手的意思,这怎么能行,说不得杜鲁门就派遣鲁肃,不,斯戴迪纽斯前往莫斯科讨要“荆州”了。

对此苏联方面给出的答复是美国先不遵守约定的,按照两国之前达成的备忘录,将大致以36度纬线划分势力范围,36度线以北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36度线以南归美国。而在占领日本的问题上,苏联仅仅捞到了大半个北海道,如果按照之前的协定本州的相当一部分都应该是苏联的。

斯戴迪纽斯辩解道:“那不过是一个备忘录而已,形势发展变化太快,我们应当更灵活的处理问题不是吗?”

而李晓峰的答复是:“既然你丫都知道那不过是个备忘录,不具备法律效应,那还****什么糟县问题。对,形势发展变化太快,我们得灵活处理不是么!”

情况明摆着,苏联是不打算让步的,你都不守规矩我干嘛要守规矩?这也就决定了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性:双方谈不拢依然是各说各话,渡岛半岛苏联没戏,而朝鲜半岛美国人也没戏。当然,在政治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苏联和美国各退一步,美国让出渡岛半岛和津轻海峡,而苏联则让出一半的糟县。

那么后面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吗?有,但是对苏联来说并不强烈,原因很简单,这种划分方式苏联认为自己吃亏了,对马海峡的意义和津轻海峡是一样的吗?

显然不一样好吧。所以苏联认为美国人给出的筹码不够,就是一比一的等比例交换,半个朝鲜也明显大于那一点点的渡岛半岛。一般到了这种时候,美国人可以适当的加一点价格,而苏联也适当的降低心理预期,大家再扯扯皮也就通过了。

但这一次,美国人加价很小气,完全达不到苏联的最低要求,于是乎谈判也只能暂停。看上去金某某一统糟县的伟业就要达成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对马海峡的意义美国人心知肚明,他必须控制这条重要的水道。现在它才仅仅掌控了一半的海峡,另一半还在苏联手里。为了保证封锁战略的连贯性,必须得把另一半海峡拿到手。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美国下了两手棋,第一是在济州岛扶植了以李承晚为首的亲美国势力,虽然没有立刻叫嚣什么建国,但是却在积极的收拢日据时期的汉奸走狗,并将其重新武装起来;第二步棋则是在糟县内部发展带路党,大肆散布谣言,恶毒的攻击苏联。

当然,这两步棋暂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作用,但是在未来却给了美国干涉糟县半岛事务的借口。这一头暂且不提,先看看糟县内部是个什么状况。之前说过了,糟县内部也是派系林立,金某某的势力、朴宪永的势力,以及鼎鼎大名的延安派金斗奉的势力。

在苏联解放糟县之前这三股势力还能勉强为了一个目标在一起合作,而当糟县被解放之后,问题就来了,共同的敌人没有了,政治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就被凸显了出来。所以围绕谁来统治糟县这个问题,三派的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一开始


状态提示:1559.第1559章 纷乱--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