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谋仕之五国逐鹿>第二百零七章 回军(二)

马援自从溧州城兵败之后,收集流散的士兵重新的竖立寨栅,军心逐渐的稳定下来,但是人马死伤过多,无力再对溧州进行围城。而由于自己的主帅尚在南边与敌人交手,所以一直没有离去的迹象,但是他又不敢派人与联军交手,只是每天坚守城寨而已。

溧州城的情况也不比城外的好到那里去,虽然他们占据着城中的有力地位将赵军的主力给消灭了大部分,但是自己这一方也是损伤了不少的人马,紧靠着城中多余的粮食稳定了军心,才能够支撑下来。城中的民居在这场战乱之中被烧掉、拆掉了不少,好多的百姓都在冬天之中露宿在街道上。攘外比先安内,要想守住这座城池,必须要将内部的人给稳定住,所以在城外敌人久不出战的情况下,就有了偶尔会出城与敌人进行挑战的情况,后来干脆就不去了,因为这样一来做的多了,敌人就会发现城中虚弱的情况,会给前去挑战的士兵带来危险。于是在探听了敌人的粮道之后,就开始对敌人的生命补给线进行骚扰。

虽然赵军运粮的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定远城的人组成,但是到了溧州城附近,马援说什么也得表示一下,毕竟在后方监管后勤工作的人的职位也不比自己低。而且一旦粮食丢失,不但对方担责任,就是自己也会因此而受到处罚。然而自从联军改变策略之后,马援就头疼了很多,一来自己这一方的士气低落;二来敌人躲在暗处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开始出来袭击,多派人护送,敌人也会增加人手,少派人前去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向着周泰说了一下这里的情况,并将兵败的消息也说了。

传令的士兵在当天晚上就返回来了,将周泰的那番话说了一下。马援听完之后问道:“将军没有说什么时候动身回援?”

“属下动身从阳城千前来的时候,他们尚没有开始准备,将军只是说到达这的时候会派人与我们取得联系。”

马援听了之后挥了挥手让他下去了,然后下令让各处的将领过来开会。首先他将周泰的话说了一遍,接着说道:“我本想守在这南门这里,好让敌人不能从这里出去,对着南军后方发动偷袭,现在既然将军让我们撤到城的东面与北面,看来阳城那一战也不是很好,而这里是我军后撤的必经之路,一定要避免杨起将军的覆辙。所以守住这条要道是最紧要的,南军准备撤回来,也就不再需要这里挡着了,所以我决定今晚全军就撤退,到东面以及北面扎营。”

看来这场会议只是说一下主将的看法的,说出的话就是将令了,所以马援手下的人就只是乖乖的听着而已,并没有进行其他的表示。在听到马援让他们下去准备后,都出了大帐一声不吭的走到自己管辖的区域。赵军这一次的行动非常的隐蔽,大营之中的大部分东西都装运好,剩下几个大帐篷在那里放着迷惑敌人,然后黑灯瞎火的摸索着前进。一路上也不说话,马的嘴也给绑起来了,绕着远路慢慢的靠近目的地,在里城较远的地方又重新按下了营寨,这一次他马援大营的中心安排在了北面,前前后后连营三十里地。

待到天明之后,城南门的守军发现城外没有动静了之后,马上就派人向姬礼汇报这一情况。姬礼听后也是非常的不解,但没过多久城东门及北门的人过来说了情况之后,姬礼才知道赵军在晚上搬营了。于是他叫来了朱政与郭辉,都认为为了保险起见需要派人到南边赵军的营地打探一下,以挑战的姿态前去,并防止营地里边有敌人的埋伏。

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朱政的头上,由他带领着一队骑兵,这次没带一个步兵,前去挑战。朱政到达之后,只见城中静悄悄的什么动静也没有,为了小心起见他派了几个前去打探,回来的人都说里边没有什么人了。由于前两天朱政在这个地方大展了威风,所以对赵军就有了一些轻视之心,警惕也放松了下来。他转身对着手下说道:“你们带着火种到营地里边将这些帐篷全给烧了。放完火后在这里汇合。”

安排好人之后,朱政带着几个手下在寨门前等着这些人回来,刚开始的时候有不少的帐篷被点着了,看到之后的朱政更加的放松了。可是没过多久,里面就传来了喊杀声,朱政听见之后就觉得不妙,马上让人吹起号角,让里边的人先撤出来才好与敌人交手,不然这就是另外一座溧州城。

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计谋被用了第二遍,这一次的使用者竟然是敌人,这样第一次使用的人可谓是恼羞成怒,但是朱政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了解了上一次城中的赵军所遇到的情况,所以他这一次只能在这里等着自己人出来。

原来马援在撤军之后知道明早敌人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定然回来探查,所以他在吸取了失败的经验之后,借用敌人的计谋,在营地帐篷的角落中安排了人马,等着敌人自己上钩,给他们来一个反击。

好在朱政这次出城带的是骑兵,所以他们的逃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只不过受了埋伏总得死伤几个人才算是成功。由于不知道营地里到底存了多少人马,手下人逃出来之后,朱政向后退了一百米,然后调转马头结成阵势等待着敌人前来,可是等了一会儿他们也没有来,于是他带着人马冲了上去。这一次可是团伙动手,完全不怕敌人对他们下手,大家伙一起来,胆子也大了。

可是从南到北冲了一阵也没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七章 回军(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