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承续了周人“以德配天,以礼治国”的理念,始终以lún_lǐ道德为基础,越往后走,其所提出的标准就越苛刻,对人欲的压制也越严密。这实际是在与社会的发展相对抗,也使其从一种先进的思想逐步蜕变成阻碍社会进步的拦路石。
当年孔夫子尚且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荀子更是强调“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
可到了后世的道学先生这里,就变成了“人心私欲,故危殆”,甚至宣扬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然而人的天然本性又哪里能灭得了,所以儒家知识分子往往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对民众大肆宣扬各种高高在上的道德仁义,一方面又克服不了自身存在的种种私欲。
也许极少数人自制力超强,能够做得比较到位,但绝大多数人是无法达到这一境界的。这也就使得儒家学说越往后走,其核心理念的普适性越差,也导致各种怪相乱象层出不穷。那些官员谁会不懂得礼义廉耻,但又有谁能彻底抑制住自己的私欲呢?久而久之,各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就大行其道了。
无法很好的理顺理与欲,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将其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这一直是古代儒家学说所存在的最大缺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