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万历恶霸地主>第107章 政企分开进行时

”造火箭鱼雷先要确定直径,后世鱼雷分别为轻型45o毫米左右;常规54o毫米左右;重型63o毫米左右。这些鱼雷分对对付几千吨到几万吨的铁甲舰,为对付千吨上下的西方大帆船沈磊决定先将此定为38o毫米试试。

他的设想为弹体五十公斤,火药五十公斤,加射药总重一百二十公巾,水下二米爆炸,采用聚能方式。射分为筒内初次点火推出筒体,然后马上二次点火将火箭推进到百米左右入水,在稳定翼作用下保持水下二米滑行五十米左右,然后撞击与定时爆炸。

这样的设计虽然不复杂但却是沈磊他几个月稍有空闲就考虑计算的结果,而且其中还有许多虽一点就通,却有难于迈过的材料与制造门槛与窍门。

比如中国在宋前就有许多火器,象守城有万人敌、震天雷,水战就有水面火箭似的武器。但这些武器只能喷火、喷毒与纵火之作用,却迈不开爆炸这一步。

如震天雷是一个十公斤以上的炸弹,守城时瞧见一架登城云梯架上来扔一个下去或可能炸死一个半个,轻伤五六个。就如此威力炸弹只要轻松生产一千个任何攻城者心里也会怵的,因为近万人伤亡对十万大军也是十分惨重与影响士气的。

另外水面火箭能拖着大炸弹几十吨的船也吃不消,比纵火见效快又防御难,但这样的设想即便是有到明末仍然是没有实现。如明军守城有真正大炸弹一炸死伤七八人,后金肯定是付不起代价的,而连带着背叛与内应也会少许多。这是背叛与内应的产生与能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守城信心不足,先求自保而已。

正因为沈磊有后世知识才能设计出了火箭鱼雷这东西,而且采用了许多黑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二次点火(其实就如爆竹);火药成型加聚能设计;保持定深;撞击磨擦起火等等。

当然这些黑技术大多数只是一个思路问题,如二次点火只是担心射筒吃不消,所以第一次点火只是将之推出射筒,代替压缩空气而已。保持定深也只要鱼雷上安一个叶片,在一定度下产生一个上升力,让鱼雷不至于一入水就向下钻。

但这些只是个设想,如二次点火时间、火药量与燃、如何抛壳等;叶片安装方式、角度、大小等;磨擦点火设计;聚能火药型状、药饼孔状等都需要大量试验。如第一次点火的火药必然是燃最缓,第二次pēn_shè药可快一点,至于爆炸药应该燃最迅。

而这三类火药之前有二种没有设计过,加上药柱设计,仅这三类火药就需要大量试验。而这些东西项目研究小组的人根本不懂,完全是第一次听说,所以沈磊必须每一项都要解释作用与要求。

如此还只是讲解几天后成立几个分组开始各自研制射筒、弹体、撞击弹簧磨擦火装置、各类火药的而已。不过此时沈磊总算有空将剩下工厂及淡水地区、医院等视察完成。

等这个过程结束又一个元旦到来,在这个元旦沈磊过得愈加舒心与安定。这主要是他现在有了名为沈雨漪的女儿,更主要是打败荷兰人后他的第二步计划已经完成。从此开始他不必害怕荷兰人再过来,从万历四十年开始第一次站稳脚跟当然安定。

开开心心过了元旦沈磊再次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政企分开。他的言说得是:现在他手下占有的土地有数万平方公里与数十万人,包括各色人等,再混打一仗有些不大合适,所以将成立一个政府性质的机构管理民政为好。

他的提议这个机构为华夏自治会,他将担任会长。今后民政、军政等将完全由此会管辖,大部分干部也同时转入此机构。至于沈家工厂与商业则成立沈氏财团,虽然经济上沈磊不会完全不支持华夏自治会,但尽可能公私切割开来。

这个消息让会议上众干部既惊又喜还疑虑,这是有成为独立王国的味道,但他们担心的一是现在局面完全是沈磊在经济上支撑,若切割开来行政上是否能支撑下来。还有就是他们个人是干行政这一块好,还是在沈氏财团干更有钱途。

对此疑虑沈磊只说今后行政这块应该比较独立,他会带头一文不少交税才能让其他人无理由不交税。而且只要再过几年这个自治会统治区还会扩展,所以干部们前途不小。当然钱途不一定,在此期间大家可以考虑,可以申请调动工作。

在台湾成为独立王国乃是沈磊手下干部肯定会欢迎的,那是因此处属于弃地他们的心理负担几乎为零,所以反而更期望成为事实,有名正言顺的地位与权力。

而有这样的期盼虽属于他们已经占据高位,独立对他们的地位更有保证外,台湾的地理条件之优越也让他们觉得不错。另外军事力量的强大让他们比战胜荷兰人前信心更足,因此可说是他们对独成一方早已作好准备,一点迟疑也不存在。

倒是他们对独立的认识仍然是这个时代的,所以以为沈磊可能是采用家天下或称王的方式。至于什么自治会根本不可能在他们的头脑里出现,因此他们在惊喜之后纷纷提议沈磊应该称将军或某某王才名正言顺。

对手下的这些提议沈磊早有预料,因为他们提议的才是他们熟悉的套路,华夏自治会根本弄不清楚是什么东东,为此他向手下干部解释为何起这名字的二个用意。

第一用意只要是华夏民族都可以办加入此会,而华夏民族是个宽泛的概念,比汉族更包容,如此可以将许多民族裹拢


状态提示:第107章 政企分开进行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