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招福纳喜>25.第 25 章

赵明德书读书读得好,被座师看重,柳家也愿举荐,日后进士及第也未可知,便是殿试落第,在家里开个家塾也是个好出路。长得好,母亲也和善,家中在陈家村也是数得着的富裕。这些条件在整个柳湾镇上都是数得着的。

一般说亲都是男方请了媒人到女方议婚,女方同意后再约定时间行六礼。即便是女方相中了男方,也要先请了人到男方家暗示,如男方家有意,再由男方请媒人议亲。女方请媒人到男方家议婚,要被人说小娘子失了矜持,不够金贵。

到了赵明德这里,以前年纪小还好,自去年开始,就偶有擦红戴粉的媒婆上门给赵明德说亲。只是被赵大力夫妇以儿子年龄小,要专心学业,暂不考虑婚嫁之事推脱过去。

赵明德比陈招喜大两岁,算得上是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直到赵明德先去大李庄上了两年家塾,后来又去柳湾镇上学,这才来往少了。到最近两年,赵明德几乎每月休假时都会上门指点姐弟俩练字、背书。可以说,赵明德是陈招喜接触时间最长的同龄人了。

“那朵牡丹……喜欢吗?”

陈招喜匆忙关了门。

喜欢吗?

陈招喜有些茫然。

父亲陈二柱有木匠手艺,除去地里活儿外,还常常十里八乡的接了木匠活干,见识较一般村民广,但毕竟未上过学,只跟着师傅吴成学过几个做活常用的字。而母亲沈淑敏书画皆通,女红又好。沈淑敏出自书香门第,幼年时家中为官宦人家,后家中变故,籍没为奴,后被陈二柱买下销了奴籍,娶为妻。

婚嫁自古,男低娶,女高嫁。如母亲家中无变故,父母全无成亲的可能。只是在母亲当时的境地下,被父亲买下,销除奴籍聘为妻,已是最好的归宿了。

在陈招喜记忆中,父亲很疼爱母亲,母亲也对父亲好。

母亲身子弱,常年吃药,陈二柱做木匠活挣得钱,头几年几乎全花在了母亲身上,养了几年,才怀上自己。家里二亩水田和二分菜地,向来不要母亲动手,自己一个人就做了。自招喜记事起,父亲每次接活挣钱回来,都要给母亲和自己,捎上点吃食、捎块布料,或是带朵绢花,买个篦子,带盒香粉。

父亲每次出门时,母亲都要提前收拾了行礼送到村头,遥遥目送父亲走远了才回家。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接木工活,母亲心疼父亲,把对父亲的情意一针一线缝进衣裳里。间隙里父亲在家时,母亲日日炖了汤水给父亲,因着父亲抢着干家务活轻斥。

在记忆里,生长背景、个人性情天差地别的父母,默默对对方好,含蓄低调为对方着想,相处日长,却从未红过脸。

梦中陈朝夕还曾经奇怪过,虽说大唐崇道,皇族何至于出了如此多的女冠。前朝战乱,民生调敝,人口减少。当今圣人为增加人口,金口玉言下了个,超嫁期未嫁或未婚,要由官媒拉媒保纤,超嫁期两年要罚款的政令。圣人还鼓励鳏寡再婚,以域内单身人口减少数量作为官员评定政绩的标准。皇族更是要起表率作用,皇族为太上老君李耳后裔,有不想嫁的金枝玉叶,便做女冠修道,避开催婚。

自己并无出家的打算,就必是要嫁人的。

虽说还有两年的缓冲,但也不得不未雨绸缪。

嫁了赵明德,两家人都是知根知底的。自己在养鸡上有一手,这两年赚得钱,除笔墨纸砚花销及日常花用外,也攒了二十多贯钱。和赵家提出,养弟弟到成家,赵家必是同意的。成亲后,婆家就是对门,照顾弟弟也方便。

这么一想,嫁给赵明德竟是十分合适了。

只还未厘清心头想法,奶奶杜氏寿辰到了。

在乡下,年轻人是不过寿的,一般也就是下碗长寿面卧个蛋而已。只有到了子女成亲后,才由子女给自己过寿,便是过寿也只是自家人吃顿饭。但整寿或是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这种则要大办,邀了亲朋好友一起吃饭。

俗话说“六十六一刀肉”,又有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对老人来说,这三个年龄是个槛,只要跨过这个槛,就能再活好久。只是过寿却不要按生辰时办,必得要提前上些时间,以期骗过鬼差:生辰已经过了,槛也过了。

杜氏是二月生辰,今年正满七十三岁。原是定了正月十六过寿的,但那天陈招财要去柳湾镇上学,二房就这一个男丁,必是不能缺席的。又讲究双日子,便商定改为正月十四过寿。

该邀的亲戚一一邀了,算上自家人,加一加,大人小孩三十来个人,要四桌。

为省钱,买菜在自家做。幸好冬日天冷,可以提前备起来。

陈双喜和潘氏方氏婆媳俩,提前两三天赶集买菜,又是把该顺的菜顺了,该择的菜择了,该煎的煎,该炸的炸。又把过寿当天要放生的几条鳝鱼和一只鳖买回,仔细养到水缸里。再抽了空,把陈招财和赵明给缝出来。

终于在十三下午把两人的包缝完。

陈招财得意的来回两只试背。两只都喜欢,叫着让陈招喜再给做一只,两只倒替着用。陈招喜借口自己忙,交待弟弟去给赵明德送他的包。

陈招财把两只毛笔、砚、墨和一刀纸,还有拜师时两位座师送的《千字文》《论语》、一一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才背着自,拿了赵明德的那只给隔壁送去。

回来后,正好晚饭成了。陈招喜招呼弟弟坐下吃饭。

陈招财喝口粥,对


状态提示:25.第 25 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