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乱清>第六十二章 固伦公主

“兵事”也好,“洋务”也罢,其实都是个大筐,但凡关卓凡觉得有用的,都可以往里边装。

“兵事”和“史实”是分不开的,中外的史实,都可以信手拈来——俺是学什么专业的呀?

“洋务”,举凡近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都可以算作“洋务”。

还有,俺虽然是文科生,但复习复习,小学初中的数理化——也可以算“洋务”,大概还捡得起来,拿来唬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足够用了。

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拥有现代教育制度对古代教育制度的巨大优势,关卓凡对实现这个目标有足够的把握和信心。

以有阴谋嫌疑的手段加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会有内疚吗?

不会,至少,小皇帝会有一个更加快乐和健康的童年。

以后的事情,历史大潮,浩浩汤汤,我们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

关卓凡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以为小皇帝增加“兵事、洋务”功课为契机,打压守旧势力,加速推进新政。

关卓凡估计,“兵事”争议不会太大,就算达不成统一意见,也可以“置而不议”,即你牢骚你的,我干我的。

“洋务”可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连办个“同文馆”,还吵得沸反盈天;皇帝学“洋务”,那班守旧卫道之士,还不得如丧考妣?

关卓凡真的很好奇,甚至有一点“期待”——想看看这班冬烘先生。到底能有什么反应?

如果这一关能过去。那么连皇帝都学“洋务”。还有谁不能学、不该学的?

这是最好的“标杆”。

之后,“新政”就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进了。

这是关卓凡和守旧势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一关,一定要过。

为此,关卓凡甚至不惜斥诸最极端的手段。

不过,他判断,应该用不着动刀动枪的。

关卓凡认为,清末改革。最大的障碍,还是士绅阶层对土地、农民的掌控;观念上的守旧,如果上位者有足够的决心,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

而真正动士绅阶层的奶酪,即大规模剥夺他们对土地的支配权——不论用什么手段,和平的也好,暴力的也罢——还早着。

没有真正的强大实力包括武力做后盾,“言路”就是只纸老虎。

何况,“言路”本身,也有支持新政的声音。其实还不少。只是这些声音听起来,自然没有守旧派哭爹喊娘“嚎丧”那般响亮。所以,上位者难免有敌人无比强大、我方势单力薄的错觉。

还有,关卓凡对清末士林的“风骨”,并没看得太重。

中国士人对君主的“犯言直谏”,到了清末,基本沦为做秀。“清流们”倚仗的不过是君主的宽容,如果君主真的瞪起眼睛,身上的骨头还没软的,剩不了几个。

应该说,两百年下来,满洲贵族对于汉族士人的打压和奴化是成功的。

前明天启之前文官集团和君主的那种激烈对抗,根本不可能现于清朝。

作为后人,看汉族士大夫对满州贵族俯首帖耳,自然悲愤;可关卓凡现在是“时人”,士林的软弱,现实中却可能减少中国改革的阻力。

历史的吊诡,令人感慨。

台面上,建言增加小皇帝“兵事、洋务”功课的,是宗室的核心成员;举荐的师傅,是政府的首脑,“洋务”的主持者,不久前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而且,正手握重兵。

最高权力的取态是很清晰的。

除了以上泰山压顶般的威慑,守旧派还有个倒霉的地方是,这个事情上,他们的领袖倭仁没法子讲话。

因为都是“弘德殿行走”,怎么好攻讦自己还没上任的同事?反对非自己教授的功课?那不是摆明了说我“嫉妒”吗?

所以,得避嫌。

军机下值,一班军机大臣轿马纷纷,络绎往后海的恭亲王府而来。

关卓凡是今天的主客,恭王把文、宝、曹、许四个全部拉上作陪。

到了恭王府,换上便服,其他几位大军机在乐道堂的书房里喝茶聊天,恭王亲自陪着关卓凡,往后院来见“六嫂”。

恭亲王的福晋,端庄秀丽,气度雍容,一看就是“大家子”出身的贵妇人。

事实也正是如此。恭王福晋的祖父玉德做过闽浙总督,父亲桂良更是巡抚、总督、尚书、大学士一路做将上来。督抚在地方上都是“诸侯”,建牙开府,仪制尊贵,八面威风,同级别的京官万万比不得。恭王福晋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是地道的“大家闺秀”。

关卓凡乃以满洲人见兄嫂的礼节给恭王福晋行礼。

恭王福晋对关卓凡的态度,既亲热,又得体,很像个“大嫂”的样子。

她说道:“逸轩,咱们一家子人,又是亲上加亲的,以后可要多来多往。你回去跟白氏、明氏两个说,要她们常来我府里坐坐,别总是往七爷府里去——怎么,六哥六嫂这儿,是茶不好喝,还是饭菜不香?”

说罢抿着嘴笑。

“亲上加亲”四字,并不算是虚亲热,恭王福晋也姓瓜尔佳氏。

所以,这也是一位“嫂姐”。

回书房的路上,恭王对关卓凡说道:“今儿你侄女不在府里,见不到。不过,不见也罢,见到了,你反倒要给她行礼,嘿!”

恭王是抱怨的语气,关卓凡不由略觉奇怪。

前文交代过,恭王的女儿敦柔格格,为慈禧接进宫去养育。不


状态提示:第六十二章 固伦公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