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清末英雄>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九章 还不了
背着民国美女的偌大名声,又是一个有思想的,是以全身心的征服她调教她,让杨锐倍有成就感。

“大人,农部的陶大人、国家银行的张大人来访……”杨锐正说着,门被敲响了。有客来访。

敲门声让坐在男人怀里的陆眉立刻换了一个位置,脸色也开始泛红——她刚才坐的姿势几乎和欢爱无异,甚至能感觉到男人的……。女人如此。杨锐倒若无其事的站起整了整衣服,待心平气和才出门去见客。陶守和和张坤早就该来了。

夏末秋初的时节依旧是烈日炎炎,深具江南园林韵味的会客厅让人心中清凉,但比江南韵味更清凉是空调冷气,陶守和和张坤此时正在会客厅里舒心等待。他们中只有陶守还在农部挂个闲置,张坤已经不是官员。

“坐吧,坐吧!”带着陆眉前来的杨锐看着站起来行礼的两人微笑,挥着扇子让他们坐下。“这天气太太热了,立中。这北七省又要遭旱灾了吧?”

“是,大人……”陶守和刚喊大人就被杨锐制止了,他道:“我比你父亲痴长一岁,既然是在家里,就不要大人大人的,太见外。”他说罢又看向张坤,道:“你也别叫什么大人。”

“是,伯父。”张坤微微一笑,陶守和则点头答应着。父亲陶成章逝后,杨锐对陶家颇为照顾。现在兄弟俩都在政府做官。“北七省确实有旱灾的迹象,早春的时候雨水就不足,幸好一些地方进行了人工降雨。但更多的地方还是遭了旱。”

“嗯。”杨锐点头,他虽然不再是总理,可上次西北数省连续五年的旱灾他记忆犹新,这虽然彻底解决了西域北庭的移民问题,可北方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旱灾,真是个大麻烦。

“伯父,”陶守和本不想一来就提坏事,可既然说起北方旱情他就不得不道:“农会和乡干部裁减后,陕甘河南三省政府救灾几乎无力。一些之前建立的灌溉设施也屡遭百姓盗窃破坏。还有就是百姓不顾法令,擅自于黄河引水、擅自挖井抽水、还频频为争水械斗……。当地驻军已经出动了,现在陕甘河南几乎处于军管治下。宋总理正焦头烂额……”

“这很正常。”杨锐完全明白陶守和平民主义的立场,他和他父亲陶成章是一脉相承的。“陕甘河南的问题其实是社会制度完全靠官僚机构支持的问题,一旦皇权不下乡,那民间就要大乱不止。立中啊,你看山西如何?”

“山西……”陶守和当然知道山西和陕甘河南的差别,他道:“山西情况最好,极为有序,热河再次之、直隶次之、山东再次之。可是陕甘河南百姓倍受旱灾之苦啊,当地士绅威信有限,不能有效行使政令……”

“从客观上说,死掉那些乱哄哄的人也许是一个好的结果。”杨锐不动声色的道,话语让在坐的三人惊愕,“上次旱灾我就说过,在危机中不能快速团结起来、人与人之间不能达成高度互信,反而尔虞我诈,这样的人真没有什么好救的,毕竟就得了一次救不了两次。”

“可……可人命无价啊。”陶守和支吾了一句,声音非常轻。

“但奴隶有价钱。”他的声音虽然轻,可杨锐还是听见了,他的直接反击让客厅的气氛瞬间变得尴尬。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陆眉居然出声了,她笑盈盈的道:“华北西北既然缺水,为何不能开凿灌溉运河呢?我记得以前我国和苏俄签订彼得堡和约的时候,曾用海参崴和西伯利亚铁路路权交换以贝加尔湖为水源地的灌溉运河。”

陆眉出声的时候,之前不敢看她的陶守和和张坤不得不看了她一眼。虽然她说的很不专业,可是新的话题,免得大家的尴尬。

“先生,北水南调确实是一大好事。”不熟水利的张坤也开始插言道,他赞同报纸对公开后彼得堡和约的有关评论,路权换灌溉运河实为不世之功,尤其对连续干旱的北方而言。

“贝尔加湖水面海拔只有四百多米,要把水抽过蒙古高原,要抬升一千多米,现在的技术条件是难以实现的;另一个方案是从色楞格河中游取水,这河的年径流量只有两百八十多亿立方米,中游水量还不到三分之二,即使下游同意调走一半也不会超过一百亿立方,对比工程投入,这实在不划算。不要说再造一条黄河,最少也要造一条海河吧。”杨锐没想到陆眉会说话,倒也无所谓的把话题转到了北水南调。在他看来。这应该似乎是下个世纪干该干的事情,现在能做的仅仅是积累数据、制定大致方案。

“华北的问题。还是只能从三个方面想办法,第一是种植耐旱作物,第二是建立坎儿井积蓄雨水系统,第三是施行节水灌溉。引黄河水和打井抽水都是歪门邪道,不说一旦排水不好会土地盐碱化,万一黄河断流怎么办?”杨锐语重心长,“四千年以来,黄河断流共十三次。最早是夏朝帝癸十年时断了一次,再是纣王四十三年断了一次、周幽王二年断了一次、西晋怀帝永嘉三年断了一次,四次断流都逢亡国之君,可以说黄河断流确实是国灭之兆。

再往后一直到明洪武五年,又才断了一次,这次还好,可崇祯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黄河连续断流四次;而满清的时候,也是开朝之初,康熙年间断了两次。接来下就是光绪二年和光绪三年连续断流两次,那时候正是丁戊奇荒,最少饿死一千余万人。现在黄河沿岸百姓为了省钱只愿意合伙买抽水机。水泥管道不说


状态提示: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九章 还不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