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在大家的期望中如约而至,太阳暖暖的照射着大地,南方的新年并不像北方漫天大雪。
即使下雪,也是雨夹雪,或者便是单纯的小雪,正如世说新语描述那般如若柳絮因风起。
好在今年虽然风大,但是却没有下雪,集市早就关了门,在象邑工作的外乡人要是回家的话便早早的关门提前一个月便回去了。
一大早,子明便穿了一套淡蓝色道袍,外面搭配了一套斗篷,整理好仪表。
陪着母亲前往栖霞观祷告,一到新年,县内真武殿,东岳宫,栖霞观,城隍庙都异常火爆,自除夕开始。
便是通宵达旦,道长们都会严阵以待,为信者祈福,摆法阵。
栖霞观,位于城南,离子明家到时不远,其供奉的便是秦时徐福,以及玉皇大帝,三清等等。
算的上是一处大道场了,接客的道长在道观大门处安排信众有序进入道观。
指点他们如何进香,如何叩拜,子明带着母亲进入道观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烛,点燃。
替给母亲,母亲拿着香烛叩拜着三清祖师,嘴里祈祷的都是保佑的话,子明也跟着祷告了一番。
与道观内的道长聊了一下,便启程回家了,回到家,子明便吃了些昨日做好的汤古。
汤古者,面粉和水揉捏而成,其内包裹一些葱菜肉末,其外表椭圆,放于锅内,加上白菜煮沸即可。
吃完,子明便出了门走亲戚拜年了,许母到时在家中准备糕点果实待客,大年初一要是家人都出去拜年,大门是不能关的。
路上,不管认不认识,只要遇到人,大家都会说句:“哎,去哪。”“到城北去。”
“哦,拜岁,拜岁新年好。”同时行拱手礼,是的象邑拜年不叫拜年,叫拜岁。
其中缘由,切以为是拜太岁有关。子明提着一些礼品,东家喝口茶,西家吃个糕点,拜年吗,讲究个人情往来。
晚上,子明到是和母亲一起在三姨家去吃饭,三姨家门前挂着喜庆的红灯笼。
桃符贴在门两侧,尉迟恭,程咬金两个门神,怒目而视,贴在门中,屋内喜气洋洋,三叔教着外甥写春联。
三姨带着二姨大姨在厨房忙碌,老太太躺在睡椅上,喝着茶,笑眯眯的看着大家,子明忙上前打招呼。
随手拿起桌上的橘子开始吃了起来,母亲早就去厨房帮忙了,餐桌上放着丰富的菜肴。
清蒸白扁鱼,清蒸小黄鱼,皮皮虾,小白虾,还有凉拌黄瓜,皮蛋豆腐等等,满满的一桌。
表哥子渊见子明来了,便将他叫到庭院,月牙初上,凉风习习,子明紧了紧身上的斗篷。
“青曼那里去了吗?”子渊悄声问道。“还没有。”“她们马上过完元宵怕是要上路了。”
“嗯。”子明看着天上那轮月亮,说道:“哥,我都知道,我们进去吧,外面怪冷的。”看子明不想多说,子渊便回去。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汉族最为重要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都会张灯结彩,正如辛弃疾所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象邑自然也不例外,自十三日到十七日,街市祠庙各张灯击金鼓,酒食相庆。
所以城中市街上早在元宵临近时便已布置一切,过完年还未摘下的大红灯笼全部检查一遍。
将损坏的花灯进行换置,街上的小吃摊早早的排起长龙,商贩们将花灯小吃等物品摆满货架。
当然重大的节日自然要注意安全,县衙内的捕快们一早便在检查隐患,保持元宵晚会顺利进行。
城中栖霞观,真武祠以及位于城东西两侧的宝梵讲寺,等慈禅寺早已被信众包围。
子明穿着一身紫色缠莲枝道袍,外面披着一件斗篷,便出了家门。
带着书童向市街走去,走到市中心,子明到是没买什么,但是书童买了不少手里提着,嘴里吃着,不时的拉着子明去看市上一些稀奇玩意。
“公子,怎么样要不要瞧瞧,这糖葫芦簪子可是我们店最新设计。”一旁的商贩看到子明向他摊位靠近,不由的招揽道。
手上拿着一根簪子,上面的两颗红色珠子在灯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艳。“少爷,这簪子不错,要是送给朱小姐定是极好的。”
一旁书童看着簪子回头对子明认真的说道。子明笑了笑伸手打算接过簪子。
“哎,小姐,这簪子好漂亮,要是你带着肯定好看。”一旁传来一阵香风。女子嘴角划出一到悦人的弧度。
接过商贩手上的簪子,看了下,问道:“店家这簪子怎么卖?”“这位小姐,好眼光,这可是我们绿娆工坊最新款。
现在购买享受一折优惠,只要您三百两,怎么样?”子明看向那个女子,不觉的楞在哪里。
“少爷是朱小姐。”一旁的书童提醒道。“原来是朱小姐。”子明打着招呼。
“原来是你啊,怎么,打算买这簪子吗,那家小姐有荣幸,能让许家公子买东西啊。”
说着便让丫鬟付了钱。看着面前有些尴尬的子明,朱曼青不由的噗嗤一声笑了:“好了,不逗你了,那边在猜灯谜,要不我们去吧。”
二人打发了书童丫鬟,便只身去猜灯谜了,灯谜自然是难不倒号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