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六零年代农场主>第二十七章 芥蒂

陶花想到家里的两个知青,忍不住就一阵头疼。

这个年代尤其是农村人都十分热情,但这种热情是很复杂的,作为城里来的知青,他们首先就被当作稀罕瞧,可是一旦住进了家里面,早晚碰到一起,就难免有冲突了。

客不客,主不主。不管怎么相处,都难免不了同一个屋檐底下的尴尬。

而这些知青就更加委屈了。

这不是家里,当然不敢有小姐少爷脾气,于是一个个都积极的做家务。但是村里生活的艰苦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这里冬天的土地又潮湿又满是污泥水坑。地上到处都是牛屎粪便。挑水要走半里地。井水只有公社里才有。没做多久,就让他们身心俱疲了。

鲁玉树听了,心想道:“知青所的屋子现在能住人的也就三间,我们修完或许就能住进去了。”能和同龄朋友一起住,她当然求之不得,当即就和陶花做了保证,在开春之前把屋子修起来。

她立刻跑到村民家里和那些知青说了。

这个建议正中下怀,这些年轻人几乎想也没想就同意下来,于是组织了两批人,一批男青年去找土,女青年则是找草,准备把那几个窟窿堵上。再者,茅草也需要用麻绳绑起来。这些人虽然没有盖过房子,但是依旧斗志高昂。鲁玉树听了他们七嘴八舌的商讨,她心里着急的很。就对一个男青年问道:“你们商量好了没?”

那个男青年笑了笑,说道:“这盖房子我们还真没人弄过,咱们去找村里人问问吧。”

这时候村里都是农闲,于是这群知青一窝蜂跑去问人帮忙。吴大山就是个热心人,他对那个男知青说道:“修房子也不是小事,你们得挑黄泥,按照知青所那块地方,至少也要十担黄泥,还有草筋。我教你们,现在漫山遍野都是枯草,你们用铁湫把土挖开,里面的根茎都很结实。搅拌在一起就成了......”

那群知青一听,脸都绿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就三个窟窿,怎么要花十担土呢?还有草筋?难道寻常的枯草不能用么?光泥就要不少,那草筋就更费功夫啦。要修一点,还得混沙进去。吴大山找了个木质类似纺锤的东西出来,并且告诉他们:“用这个捶打土,一直捶结实才行!”

说完,一锤头论下去,手臂边一块碎石飞溅,整个儿炸开。

那个知青一哆嗦,也不敢再叫他帮忙了,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只好认命的去挑土挖草,只是众人心里浮想联翩,三两个人干一会儿就聊了起来。说起天南地北,又忍不住笑成一团。做了两三天才挑了七担黄泥,捡了几筐枯草。

鲁玉树看众人悠闲的不像话,忍不住嘀咕了几句:“狗子坐员兜,不受人抬。”说完,刚糊上的黄泥就裂开了,吴大山一看,就知道黄泥没打结实。干脆挽着袖子干了起来。有他在一旁指导,众人才勉强干的像模像样了一些。

她心里烦的不行,知道开春之前肯定修不好房子了。只好在钟家住了下来。

这段时间钟家四妮儿通常被大妮背在背上,现在这个待遇没有了,因为大妮要背着小五。

坐在门槛就听得到隔壁的小屋子里传来的声音,三妮儿正是好奇心重的时候,她学的很快,因此也跟着屋子里的声音一句一句的念。那边喊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谅解,支援,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这边立马回应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出乎意料,鲁玉树居然没有发脾气。她看不起钟家一家人,却对打过架的三妮儿没摆脸色。她觉得三妮儿虽然出身不好,可是难得也有点可取之处。因此就不再管她。知青是十一月底来的,没过两天,就下起了雪。

钟家的铁锅用来烧炭的,就这么一个。三妮儿一边往火堆里放了几个小红薯(她在地里捡的)一边用树枝拨来拨去的翻看。生怕红薯糊了。可是照她印象里。这些都是红心薯,甜的不得了。火烤完红彤彤的流油似的。她捡起一个就往怀里揣着。然后趁人不注意,跑到了知青那儿。

古人有说“雪中送炭”。三妮儿这个红薯也差不多了。鲁知青捧着一点热的,差点没有眼泪汪汪。知青背井离乡,刚好赶上了春节时候,他们自然是不能回去,所以看着年味儿越来越重,家家户户都提着腊鱼腊肉。心里思乡之情可以想见。

钟老太看到鲁玉树就没有好脸色,但是马上要过年了,就任由三妮儿“偷渡”红薯。每天早上钟老太就提着麻袋出门,到快中午,才拎着锄头回来。这一来二去。床底下的钱包渐渐的充裕起来。

眼看三儿有救,一家人的心情也好了不少。手术就定在一周后的下午。

手术做了一天。第二天,钟家不敢拖延,找了一辆驴车把半昏迷的三儿推回了家。三个小妮子站在寒风中跟着驴车走。大妮儿一边踩着结霜的土地,还不时的给三儿掖被角。

????她哈出来都空气成一片白雾。这条路长的好像没有尽头……

???刘建军走在最后。他牵着二妮儿的手沉默的往前走。看到他一口气拿出来的钱,钟敬贤原本迟钝的神经不知道怎么回事,猛地颤动起来。他余光在刘建军身上打量,忍不住想起来十年前,彼时才十六七岁的年纪。三儿的脸蛋像花骨朵儿那般鲜艳。整个刘家村都没人能和她相比。村里那帮小伙子整天追逐在她身后,

????那时候的三儿真是漂亮呀。他感叹了一句,又低头看了


状态提示:第二十七章 芥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