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85.天命之变Ⅴ

“啊~这样的感觉真是舒爽的让人欲罢不能啊。”

一队弓骑兵从茫茫草原上疾驰而过,奔腾的马蹄踏过返青的草甸,带起还有些凉意却不刺骨的狂风,让人既能享受到风驰电掣的快乐感觉,又不会因为速度过快使得风变成致命杀手。

是的,经过一个忙碌的冬季,春天终于到了,而时间也来到了初平五年。

只不过初平这个年号并没有能继续支撑下去多久,便从兖州便传来消息,汉帝刘协出现在了东郡濮阳的曹操军中,并宣布改元建安,大赦天下。

于是天下诸侯,顿时大哗。

而唯一对此事表示沉默的,便只有刘焉和袁术两位。

说起来这两位中一位打算自己做土皇帝甚至是皇帝,所以刘协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自然是乐见其成。而另一位同样想做皇帝,甚至连土皇帝都不屑一顾,故而也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转身继续专心进攻看上去已经摇摇欲坠的扬州。

至于徐州,因为发出声音的人太多,所以大多数人都无视了他们的声音。

幽州公孙瓒、扬州刘繇和袁遗,自顾且不暇,发出的声音自然也同样乏人关注。

其余蝇营狗苟虽然也可以称得上是称雄一方,但若是细算下来却也仅能自保而无进取之力。

所以真正发出让天下震动的声音如今算来只有三位:河北袁绍、荆州刘表和关西李学。

加上曹操,似乎恰好便是二袁相争时的同盟军。

可是为了这皇帝的事情却似乎有了分崩离析的征兆。

好吧,其实就算没有这件事这个同盟也不坚固,因为就在即将迎来春节的时候,并州军任命的南阳太守张济趁着刘表平定荆南四郡叛乱的当口,领兵袭占了南阳郡治所宛城。如果不是刘表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断尾折返,只怕张济的部队将会像孙坚一般直接打到襄阳城外。

就算如此,刘表军也仅仅只是在新野一带才堪堪抵挡住了敌人。

可以想见接到消息的刘表是何等的愤怒,这个本就是利益相结的联盟又会变得何等脆弱。

汉帝突然幸濮阳的事件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导火索而已。

所以刘表发表声明。声称濮阳城内的那个天子是假的,是李书实一手炮制出来的傀儡,并敬告曹操认清局势,快点干掉假皇帝。与刘表一起共同讨伐国贼李学云云。

至于袁绍,他倒是没有认为小皇帝是李书实制造出来的假冒商品,他有足够的渠道从关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消息,李书实那番漏洞百出的言辞自然也早就来到了他的案头之上。

所谓“恭请皇帝自己选择中意之地”什么的袁绍从来就不曾相信过,或者说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野心家都不太会相信李书实这一番说辞。但对于李书实的选择袁绍倒也不是不能理解,或者说当李书实进攻关中的时候,袁绍实际上就已经在考虑该如何对待那个小皇帝。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袁绍同样认为小皇帝在曹操那里是最合适的。

毕竟李书实在士族眼力终究只是个暴发户,他拿着皇帝那就是个烫手的山芋,袁绍有太多的办法煽动那些关西的士族给李书实上眼药下绊子,甚至汲取了当初在河东的教训,这一次袁绍的手段将会更加隐蔽,阳奉阴违的力量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直接的叛乱。

士族斗不过宦官,因为宦官代表着皇帝或者皇太后的威严。士族也很难与外戚相斗。因为外戚在很多时候本身就代表着一部分世家的利益可以支持其背后并不稳固的皇权。

但如董卓、李书实这样背后的皇权实力不足,自身又没有世家属性加持能够团结到足够多的舆论支持,其统治基础自然薄弱。除非有本事如同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样“任你诽我谤我,我自巍然不动”,然后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中壮大自身削弱他国,最终一统天下。

可惜秦国统一天下就算从商鞅改革算起也是历经了数代百余年方才成功,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还能成功还是拜托关东六国征战不休的缘故。袁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积聚当年六国的力量,到那个时候并州军将不再是威胁。

更何况袁绍同样很清楚并州军与鲜卑人之间如同死敌一般的关系。

但,这都是未来的遐想,而非现实的问题。

现实的问题是。他袁绍还需要面对虽然已经颓势尽显但依然难缠的公孙瓒,他手中的力量暂时还无法与如今得到关中后声威大震的并州军相比。

如果袁绍自己得到了皇帝,固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讨不臣”。但保不准用不了多久就会满世界散播诸如天子血诏之类的东西,虽说袁绍不知道另一个位面历史上的“衣带诏”,但袁绍同样相信李书实早就准备好了类似的东西,而且货真价实。

而且让袁绍最终打消了跟曹操索要天子想法的,是李书实随后的一招“损棋”——派前司空赵温、前益州刺史种邵、前太常杨彪、前光禄勋邓泉、前卫尉士孙瑞、前廷尉宣播、前大长秋苗祀、前步兵校尉魏桀、前侍中硃展、前射声校尉沮俊等人组团前往东郡。

表面上的目的自然是要恭贺皇帝选择了曹操作为保护其安全的诸侯,顺便将皇帝的臣属们都送还回去。虽然因为关中战乱的缘故朝廷里剩下的大臣数量有限,但留下的这些个个不凡。

至于暗地里嘛,对于这些识时务的“人才”,


状态提示:85.天命之变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