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5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6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7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8延留: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思考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情绪状态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而且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两者相互作用。
4隐含的读者怎样形成的?
答: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5文学接受为审美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因为有读者的再创造,即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reads;。误解份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愈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第十六章
基本概念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lún_lǐ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lún_lǐ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4审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
8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fǎ_lùn?
答: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