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乔他们又聚到了一起。
小乔这次决定做一道上汤焗龙虾,龙虾粥。老黄头要做一道清蒸石斑鱼,而刘大叔则是做了一道油炸鲜虾。
上汤焗龙虾最关键的就是鸡汤的调制和龙虾火候的掌握。
小乔从上午就开始慢慢地熬制她的鸡汤。农家土鸡半只,瘦肉一斤,火腿肉二两,先放水里焯一下,然后加水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经过一上午的炖制,鸡肉和火腿的香味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火腿的盐味刚好让汤汁变得可口。浓郁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小院。
小乔把龙虾清理好后就把龙虾肉切块用盐和料酒稍微腌制几分钟,再把龙虾肉用淀粉裹上一层,在烧热的油里小炸一下就立马捞出备用。然后把葱姜蒜爆香后再倒入炸好的龙虾肉,最后把熬制好的鸡汤倒进去一些,并加少许黄酒。稍煮一两分钟后加淀粉勾芡收汁就可以起锅了。
这时候对龙虾肉的火候的掌握就非常重要了。肉质细嫩鲜美都靠这火候的把握。
另一边她则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慢慢地熬煮鸡汤米粥。熬煮米粥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耐心,边熬边不时地搅拌几分,等米粥香气四溢时再把准备好的龙虾头和龙虾尾焯水后加入米粥慢炖一柱香的时间,加少许盐,最后大火烧开撒上一撮姜丝和一把葱花,等姜丝散开后立即关火,一锅色香味俱全的龙虾米粥就完成了。
老黄头做了一道清蒸石斑鱼。老黄头好吃鱼,为了吃鱼他还在家特意酿制了一款米酒和一味秘制调料。
他先把鱼处理干净,手起刀落在鱼肉上快速地划上一字刀花,然后在盆里摆上葱姜,倒上他特制的米酒,然后连鱼带盆一起放到锅里大火蒸煮半盏茶的功夫。这时就非常考验老黄头的厨艺了。
时间一到立马起锅,把盆里的水倒掉,然后倒入他的秘制调料,摆上葱丝,最后倒上滚烫的热油。清蒸石斑鱼就完工了。
小乔立马拿起筷子吃了一口。无怪乎外人道老黄头好鱼,把这么难做的石斑鱼,做出来的味道真真地是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太嫩。这火候精准地就像用现代最精确的仪器测量过一般。而且鱼肉鲜香细嫩,尝一口唇齿留香。
这褐色的调料倒是像她家生产的酱油。一问之下,这些还真的是酱油。只是他家的调料确是实实在在的古代最原始的酱油。这是用肉,虾和谷物混合发酵而成。这份调料对比起小乔的酱油而言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
小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老黄头的酱料却是他自己一生的心血之作。小乔觉得老黄头身上的这份执着和对厨艺一生的追求才是最值得她学习的。
最后就是刘大叔的那道油炸鲜虾了。
这道菜其实做起来真的很简单。就是把虾拿面粉裹一下,然后用油炸熟了就好。但是刘大叔的这道油炸虾却让小乔知道了什么叫艺术。
只见他把面粉和成稀糊,加入少许蛋清,把处理好的鲜虾往碗里一甩接着另一只手一送,虾入油锅,在锅底游了一圈后一浮出油面就被他快速一把捞起置于一旁的盘子里。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薄薄的一层面糊还覆盖在鲜虾身上,虾脚和虾须都清晰可见。一盘虾做好也只用了半盏茶的功夫。做好之后只见盘中虾子排列整齐有序,刘大叔挥手往它们身上撒了一把自己磨制成的细盐,油炸虾就完工了。
小乔立马拿起筷子夹了一只。一入口虾皮酥脆爽口,虾肉香嫩鲜美,口中的那一点咸味把虾的鱼腥味中和成了鲜味。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啊!小乔更是对他们佩服地五体投地。
就连嘴巴已经被小乔养刁了的这只傲娇的文思扬都不需要被顺毛了,可见他们都厨艺了得。
几人边吃边聊,切磋技艺,以菜会友,好不快活。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乔他们三不五时的就聚一次餐。因为小乔有着华国五千年美食文化的传承,加上她自身对美食独到的见解,让和她聊天的俩人受益匪浅。所以老黄头和刘大叔往她家跑的更勤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小乔就在这里呆了大半个月了。因为他们还要继续赶往下一站。所以小乔就整治出了一桌美食邀请他们几家一起来家里聚聚,把酒言欢叙离愁,算是和他们道别。
小乔也知道,在这出行如此不便,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即便是通信也非常不易的古代,此次离别要再相见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也许这也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是没有人提起这些。
几人心性本就豁达,他们见惯了码头上的人来客往,也看惯了渔民今日不知道明日事的凄凉,所以他们倒没有小乔的那一份多愁善感。只是对于小乔这位良师益友确实不舍。
几家人边吃边聊,聊过往的见闻趣事,聊如何机缘巧合地发现秘方,聊自己对美食的见解……。
但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在曲终人散之时,几人还是忍不住表现出了那份不舍。
他们看着小乔,像对自家即将远行的孩子一般千叮咛万嘱咐,天冷要加衣,下雨要带伞,碎碎念的样子和他们平时真的有着天壤之别。小乔也被这份情意深深地感动了。
老黄头和刘大叔终于被他们各自的家人拉走了。临走前大家互留了地址,并说好以后有什么疑惑就写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