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战隋>472.第472章 只有一条路

六月十三日,凌晨,黎阳城。

李子雄接到陈瑞的消息,总算松了一口气。元务本为他豪门的高傲和贵族的自尊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把自己“玩死”在了黎阳战场上,好在尚未失去理智,还知道识时务,关键时刻妥协了,而联盟顾及到李风云的安全,也适可而止,否则元务本就烟消云散了。

现在黎阳仓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联盟军队开始了疯狂劫掠,清河豪帅张金称的军队也加入其中,天亮后,滞留在白马战场上的联盟十几万亲眷、工匠、民夫和老弱妇孺也终于可以渡河北上,加入这场洗劫“盛宴”。

韩曜兴奋之余依旧是愤懑不平,对元务本的怨恨有增无减,“如果他信守诺言,为我们打开仓城,我们至少可以提前八天劫掠黎阳仓。八天,我们损失多少啊?”

李子雄看了他一眼,目露嘲讽之色,没有说话。

依照三方约定,元务本给联盟提供粮草,但这是有限量的,只是保证联盟十几万军民所需,而不是敞开供应,更不是任由联盟疯狂劫掠,但依照现在联盟的劫掠速度,十几万军民一拥而上,其一天的劫掠所得就远远超过了过去八天里的正常供应量,所以韩曜不应该怨恨元务本,而应该感谢他,如果不是元务本失信,联盟也不好背信弃义,打着清河贼张金称的旗号强攻仓城,名正言顺地大肆掠夺。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劫掠就完事了?抢来的粮食往哪放,如何保证它的安全?卫府军来了后,联盟往哪撤?十几万军民,如何保证安全?所以劫掠黎阳仓不是一次单纯的劫掠,而是一个关系到联盟北上发展的全盘谋划,每一步都是算计好的,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错。

联合张金称和清河义军一起攻打黎阳仓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联盟的既定部署。风暴结束后圣主和中枢肯定要追究黎阳仓被劫一事,如果卫府军跟在联盟后面穷追不舍,四面围剿,联盟就麻烦了,因此联盟必须祸水东引,一方面在黎阳战场上打着杨玄感和李子雄的旗号,小心藏匿,一方面则联合清河义军一起攻打黎阳仓,嫁祸于张金称。

张金称需要生存,需要发展壮大,黎阳仓对他的诱惑太大,而联盟的“邀请”即便居心叵测,张金称也顾不上了,先抓住这个机会再说,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不赌也得赌。至于事后卫府军的追剿对他来说实在是稀松平常,难道他不打黎阳仓,卫府军就不剿他了?既然卫府军反正都要围剿他,他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壮大自己,所以张金称不但来了,还一路裹挟了十几万平民,浩浩荡荡而来,大有不把黎阳仓洗劫一空誓不罢休之意。

联盟嫁祸成功,给自己赢得了北上转战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劫掠的粮食放在哪?十几万老弱妇孺躲在哪?张金称和清河义军,还有他们裹挟而来的平民,抢完了就可以满载回家,但联盟不行,没有这个条件,他们首先必须解决粮食囤积问题,而这个问题对河北豪帅们来说不过是一件小事。

郝孝德和刘黑闼马上联系了太行山的义军兄弟,其实就是过去的山贼,现在借着起义大潮摇身一变也混得风生水起了。

汲郡西北部就是太行山脉,山贼不少,其中实力最强的豪帅就是王德仁,盘驻于林虑山,距离黎阳大约有两百余里。这两年王德仁经过一番整合兼并之后,也拉起了数千人马,但严重缺乏粮草武器,所以联盟的“邀请”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幸福的及时雨。王德仁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联盟的所有要求,抢来的粮食可以囤积在林虑山,十几万军民也可以暂时躲避在林虑山,然后王德仁就倾巢而出了,急不可耐直杀黎阳。劫掠黎阳仓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

同样在太行山脉,在林虑山以北两百余里外的滏山,还有一支义军队伍,其前身是啸聚在河北邯郸、晋东南上党和两地之间的滏口陉一带的山贼队伍。滏口陉是太行八陉之一,是连接邯郸和上党的唯一通道,这股山贼据险劫掠,两地商贾苦不堪言,两地官府亦是头痛不已,束手无策,只能不断的悬赏通缉,于是这支队伍的首领出名了,太行贼杨公卿臭名昭著了。

刘黑闼过去是贩私盐的,在河北****上颇有名气,结交甚广,与杨公卿虽然没什么过命交情,但有数面之缘,所以刘黑闼代表联盟派人联系杨公卿,请他在适当时候给联盟以帮助。刘黑闼所谓的“帮助”其实就是请杨公卿下山劫掠邯郸、滏阳和安阳一线,扰乱魏郡和武安郡境内的交通干道,吸引地方官府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则给了联盟把粮食和人从林虑山悄悄转移到邯郸一带的机会。联盟只要转移到了邯郸,进入了赵郡李氏的势力范围,各个方面都会得到“适当”照顾,有绝对把握顺利转战至河北北部。

一切都在联盟的算计之中,但也有出乎联盟预料之外的事,比如李善衡就是个意外,而这个意外就连李子雄都颇感吃惊。

最早知道齐王要攻打黎阳的就是李子雄,消息来源正是李善衡。李善衡密书一到,李子雄马上估猜到齐王那边出事了。齐王肯定是决心进京夺取皇统,但陇西李氏却对这场兵变有清晰的认识,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陇西李氏果断“出手”,以郕国公李浑为首的李氏豪门绝不允许家族上千年的基业葬送在一个志大才疏愚蠢无能的齐王手上。然而,齐王的支持者不是只有一个陇西李氏,李善衡


状态提示:472.第472章 只有一条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