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上午,闪电原。
李风云指挥联盟大军急速推进,距离突厥人的牙旗越来越近。
守护牙旗的部落大军同仇敌忾,做好了战斗准备,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当然,部落首领们各怀心思,并没有一往无前舍身赴死的决心,对此阿史那思摩心知肚明,毕竟闪电原上的诸种部落已基本撤离完毕,人畜一走草原上空空荡荡,“清野”就算完成了,财物就算保全了,至于“坚壁”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草原广袤,无边无际,游牧种族世代坚持“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不会与敌人争夺一城一地之得失,不到走投无路之际也不会与敌人拼个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阿史那思摩同样没有与李风云浴血厮杀的念头,而且他有把握确定李风云也不会与自己倾力一战。
李风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之所以出塞作战,目的是生存,而生存的前提就是实力,没有实力如何生存?如果李风云第一次出塞就与突厥人打个你死我活,奄奄一息,接下来他怎么办?所以李风云对阿史那思摩的主动“试探”做出了积极回应,明显就有争取“默契”的意思。只要双方默契“配合”,必然能以最小代价牟取最大利益。目前局势下,阿史那咄捺和阿史那思摩只要保证了碛东南局势的稳定,那就是大功一件,可以为牙旗保守派争取到更多话语权,而齐王和李风云只要牢牢牵制住了碛东南的突厥人,事实上恶化了大漠局势,彰显了自己的价值,则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北疆防御上的重压,还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
所以阿史那思摩虽然表现得很焦虑,很紧张,似乎诸部落首领们不能齐心协力,牙旗就必然会被中土所摧毁,南北关系就必然破裂,南北大战就必然爆发,最终大家的利益都将在仓促爆发的战争中丧失殆尽,搞得上上下下下都绷紧了神经,唯恐一个失误酿成大错,但实际上阿史那思摩的心里还是很淡定,很从容,面对李风云张牙舞爪的暴戾之势泰然自若。
与此同时,从平地松林方向呼啸而来的马贼盗寇,距离七水泊也越来越近。
阿史那思摩接到斥候传来的消息,有些不安,感觉有些反常。中土人杀进了闪电原,这个消息早已传开,这群跑来趁火打劫的马贼盗寇不可能不知道,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急吼吼地杀了过来,非要与虎夺食,这就反常了,难道他们就不怕中土人顺势“吃”掉他们?马贼盗寇谨小慎微,正常情况下应该游戈在七水泊外围,冷眼旁观,耐心等待下手的机会,只要中土人与突厥人打起来,打得“热火朝天”,他们就能趁火打劫,完全没必要如此急迫。
忽然,一个奇异的念头从阿史那思摩的心底涌出,难道他们是一伙的?这个念头一经产生就不可遏止,让阿史那思摩立即以此为基础,对目下扑朔迷离的局势做出新的分析和推演。
几年前刀就活跃在松漠一带,平地松林正是他的盘驻地,其风生水起之时手下贼寇一度多达两千余骑,对松漠东西方向的诸种部落造成了严重威胁,结果遭到了突厥人和霫人、奚人、契丹人乃至中土人的四面围剿,全军覆没。但现在刀死而复生,平地松林里的马贼盗寇也蜂拥而出,并且同时出现在闪电原上,这就很巧合了,如果他们是一伙的,平地松林里的马贼盗寇都是刀的旧部,事情就复杂了,当年的全军覆没很可能就是一场冒领功劳的骗局,而更严重的是,刀和他的旧部会合,刀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彪悍马军,刀的实力会在短短时间内膨胀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但会严重威胁到碛东南的安全,还会影响到东北局势,因为刀当年之所以盘驻于平地松林,目标正是东北,而这也是奚王阿会正主动联合各方力量,乘着刀羽翼未丰之际,四面围剿置其于死地的重要原因。
阿史那思摩越想越是心惊,眼前迷雾也渐渐消散,逐渐看到了掩藏在目下危局中的秘密。
东北一直是中土人的目标,奈何中土要对付的敌人太多,中土不得不集中力量先对付强大的敌人,只能把东北这个较小目标无限期延后,所以这些年来中土虽有觊觎东北之心,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
刀当年活跃在松漠一带,肯定是受裴世矩的指使,承担了重要使命,目标就是东北,即便拿不下东北,也要混乱东北,削弱突厥人对东北的控制,缓解中土在东北疆方向的镇戍压力。可惜他的身份暴露后,中土的阴谋也就暴露了,于是松漠四周的诸种部落联手剿杀了刀,扼杀了中土的阴谋。如今刀换了一个身份,卷土重来,目标肯定还是东北,只是这一次刀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了,而中土也不再遮遮掩掩,终于露出了狞狰嘴脸,借助刀这个中土“叛贼”的力量攻打东北,占据东北,把突厥人的势力赶出东北,从而到达遏制和削弱突厥人的目的。
也就是说,中土还是顾忌大漠牙帐,暂时还不想挑起南北战争,还必须维持目前的南北关系,还不能立即与大漠反目成仇,而这与中土连续进行对外征伐,国力损耗巨大,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以恢复元气的事实,是完全符合的。因此史蜀胡悉的推断是错误的,他和牙帐激进派高估了中土的国力,低估了中土皇帝和东都中枢决策者的智慧,以为中土卫府军在两次东征失利后,为洗刷耻辱和挽救声誉,要亲自出手攻打东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