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爽急禀李风云,形势有变,南下怀远有困难,安东大军正陷入进退两难之窘境。
李风云不动声色。
实际上他从崔钰派来的信使中也得到了相同讯息。崔钰跟在崔弘升身边,本月初十到了怀远镇,了解到东征统帅部对安东军队的立场和态度后,遂派出信使急赴扶余城等待李风云的到来,以便第一时间传递这一重要讯息。
这正合李风云之意。之前他在赤峰和车连川都试探过各部将领、酋帅们对此次东征的看法和建议,因为东都以安东必须参加第三次东征做为招抚前提条件,公开表露出利用东征战场来遏制和削弱安东之目的,所以各部将领、酋帅们高度戒备,同时倍感重压,既要攻城拔寨大肆掳掠,又要防备自己人背后下黑手,困难重重啊。
但是,安东大军不能不去怀远镇。此次圣主御驾亲征,如果安东大军不去怀远镇,等于公开抗旨,公开与圣主对抗,而更严重的是,粮草武器的严重短缺是安东大军的致命要害,有此两点,安东大军就不得不妥协,否则后果太严重,安东承担不起。
现在好了,怀远那边根本不欢迎,甚至通过薛万彻之口,向安东大军提出了两路并进之策,也就是说,你不要来怀远会合了,我们各打各的,各凭本事。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种局面下就算安东大军不为所动,坚决遵从圣旨赶到怀远镇,未来也十分悲观。
不过这帮了李风云的忙,给了李风云及时调整东征之策的最好借口。
当天晚上,李风云急召马军团各部将领、酋帅,针对新形势商讨对策。
李风云先把所了解的新情况做了说明,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既然人家不欢迎我们,我们也没必要厚着脸皮非要去怀远镇,再说两路并进,各打各的,实际上对安东更有利,不但避免了内讧风险,还给己方掳掠高句丽创造了更好条件。
高虎、尔朱天啸、赤小豆铁衣、地骆拔巢、阿史德俞祁等五位雷霆军、龙骑军将领,立场鲜明,坚决支持李风云,紧随李风云之后表明态度,与其到怀远镇看人脸色、受人欺辱、遭人掣肘,倒不如独自攻击,自己打自己的,确保进退无忧。
酋帅们意见不一,踌躇不决。
阿史那咄尔率先提出质疑,“不去怀远镇就是抗旨,抗旨后果严重,如何解决?不去怀远镇就得不到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我们的粮草危机如何解决?两路并进,东征兵力就分散了,而凭我们一己之力即便深入了高句丽腹地,甚至杀过鸭绿水,但若想攻陷平壤,显然力有不逮,如此一来,我们进退两难,不惜代价奋勇攻击的结果必定是与高句丽打个两败俱伤,最终白白便宜了卫府远征军,反之,若我们阳奉阴违,迟延不前,敷衍了事,此次东征极有可能无功而返,结果一损俱损,东都劳师动众却寸功未立,而我们亦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笑到最后的反而是高句丽。”
大贺咄罗随即表态,其想法与阿史那咄尔基本一致。契丹诸部倾巢而出,本意是想借助此次东征获得大量粮草,以帮助诸部度过眼前危机,当然了,若能灭亡高句丽,掳掠到丰厚物资,诸部落不但可以恢复元气,还能发展壮大,所以他们最关注的就是粮草辎重。如今怀远那边不欢迎,有意拿粮草辎重来遏制和削弱安东,绝了他们搭便车捡便宜的“路”,无奈之下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目标对准高句丽。对契丹人来说,能否灭亡高句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倾尽全力掳掠高句丽,为此安东大军如何攻击,如何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利益,遂成为商讨重点。
其他一些部落酋帅也表达了与阿史那咄尔、大贺咄罗大致类似的想法。
李风云笑了,大局已定,在怀远东征统帅部的有力“帮助”下,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达成了独自攻击平壤之目的。
李风云手指阿史那咄尔,“你的三个疑问,归纳起来实际上就一个问题,我们能否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
“我们不去怀远就是抗旨,不论理由多么充足都无法逃避这一罪责,而从目前形势来看,圣主诏令我们赶赴怀远明显就是一个陷阱,因为在怀远那边的蓄意阻挠和掣肘下,我们就算历尽艰苦抵达了怀远,也必将遭到明里暗里的一连串打击。”
“我们掉进怀远这个陷阱无力反抗,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跳进这个陷阱任由宰割?我们不去怀远,不跳进陷阱,虽然戴上了抗旨的罪名,但我们掌握了主动,进可攻退可守,自身利益可以最大化。未来,我们一旦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赢得东征最大利益,我们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什么陷阱什么罪责都不复存在。”
“那么,我们是否有实力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
“答案是明确的,凭安东一己之力,不要说灭亡高句丽了,就连攻陷平壤都难如登天。”
李风云看看众人,莫测高深的一笑,“当然,奇迹是存在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亦是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那稍纵即逝的一线战机。”
帐内将领、酋帅们面面相觑,相顾无语。这句话若其他人说,大家必定嗤之以鼻,甚至众起而攻之,但李风云说,大家就不敢反驳了。李风云的战绩摆在那,奇迹就在眼前,大家看不到的、抓不住的战机,不代表李风云也看不到、抓不住。
“战机在哪?”阿史那咄尔率先打破帐内的沉默,严肃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