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大将军>265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山东烽火蔓延之际,北京的满清朝廷此刻还不得而知,但是多尔衮却开始了自作孽的行动,他下令,凡大清国境内军民百姓,皆需剃发,此事的发生,还是一群汉奸文臣所怂恿所致。

勒克德浑出兵的那一天,北京城内,刚刚被调任北京的方大猷,邀集了一众昔日同僚聚会,出席之人都是原大明官员,现在的大清朝臣,如陈名夏、高尔俨、刘正周、沈维炳等人,现在大家都算是同病相怜,日子很不好过,时不时的就受到那些南方朝廷发来的报纸,流传在各地,让他们的名声是一臭再臭了。

于是他们联名进言多尔衮,清多尔衮下剃发令,当初入关时多尔衮就曾颁发“剃发令”,还颁布了“易服令”,遭到中原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但是多尔衮一直也是耿耿于怀,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实质是要在精神上征服汉人。

因为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所以陈名夏、方大猷等人不断的添油加醋,将多尔衮分析其中的利弊,尤其是一句以别顺逆,触动了多尔衮的心弦,自从入关之后,各地就有不少人对大清政权是阳奉阴违,多尔衮早就心有不悦,在这些人的刺激之后,趁多尔衮恼羞成怒之下,他们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而多尔衮亦正有此意;遂趁势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剃发令措词极其严厉:“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其实对于剃发之举,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之后,就宣布官民皆需剃发投降,辽东地区广大汉族民众的反抗至清入关后的无数次反剃发起义,成千上万的汉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尔衮在不恰当的时候宣布了这一条不合时宜的强制令,很快就自食其果了,在多尔衮下令的时候,冯铨和洪承畴还曾经劝说过多尔衮。

“今天下未定,民心稍安,若是移风易俗,引起反抗,则乃属自乱阵脚,届时各地反抗之声兴起,南军趁势北上,该当如何是好,可先与南明修好议和以后,待局势稳定,再行此令,方能减少危害……”

虽然多尔衮觉得他们说得有些道理,但是已经下令的他,绝不会再一次废除自己的指令,这是对他威信的折损,同时他觉得这是冯铨和洪承畴故意再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完全不去理会他们的劝阻,还督促各地必须要尽快办妥,同时派遣人马前往各地督导此事。

希福到达南京的时候,并没有受到该有的礼遇,反而是处处受鄙夷,满目皆仇视,对于他来说,也能理解,清军南下的时候,在扬州屠戮数十万百姓,后占据南京,也是杀戮甚重,对于江南的百姓来说,自然是仇视他们的,所以希福也能理解,但是当他呈上国书之后,却被安置在馆驿之中,倍受冷落,一连数日,南京朝廷都没有人理会他,这倒是出乎他的预料。

“大将军,希福来了!”第五日时间,曹变蛟这才派人前来请希福前往大将军府。

对于这样的安排,希福虽然有些不悦,但他也知道,曹变蛟权掌南明,就相当*朝的多尔衮,所以他虽然觉得不是在朝堂之上,但是在大将军府,也算是无可厚非吧,作为大清朝的大学士,希福心里虽不痛快,但为了大事,他也只能隐忍。

“大清朝弘文院大学士赫舍里·希福,见过大明国曹大将军,本使奉旨南下多日,今番总算是见到了大将军,前番所呈上的国书,大将军想必已经阅过了,我大清愿与大明重归于好,还请大将军定夺!”

曹变蛟冷眼看着希福,冷笑一声说道:“你们满洲人是不是总是如此,打不过就讲和,讲和以后,等缓过这口气,又接着打,我倒是真佩服你们啊,我记得先前就已经议和,为了休养生息,你们还割还了河南府于我大明,现在你们又想割还哪一处与我大明呢?”

“非也!非也!此番前来,乃是议和通好,希望双方能够开禁通商,大明与大清虽说纷纷扰扰多年,可是算起来,都是华夏子孙,同根不同支脉而已,既然如此,那就该携手而行,将华夏之地治理好,这样的话,百姓有福,实乃苍生之幸呐!”

面对希福的一番巧言令色,曹变蛟却不想跟他废话了,直截了当的说道:“议和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们称臣纳贡,不想付出代价的事情,你们想得出来,但是我却做不出来,不要跟我说什么苍生之福这些屁话,你们杀我扬州数十万百姓之时,怎么就没有想过呢,现在你们屡屡吃亏了,没有讨到好处了,又想故计重施,告诉你们,我大明数千万百姓,为了抗击你们的暴行,就算是举国而战,也在所不惜。”

“大将军言重了!言重了!”

就在希福致歉之际,宋献策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看了希福一眼,随即走到曹变蛟身边,在曹变蛟耳边一阵低语,让原本就不和颜悦色的曹变蛟更加阴沉了。

“来人,将希福给我拿下!”待宋献策说完之后,曹变蛟是


状态提示:265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